《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唐密文化 >> 唐密资料 >>

民国唐密之弘传(2)

分享到:

  持松东渡,虽以学密为目的,实欲藉此以探究日本佛教之真相,俾可为改革中国佛教之借镜,企图抵销日人来华传教之野心,此种心怀远见,若非具有高度爱国的热忱者,曷克至此!

 持松阿阇黎,性情宁静,沉默寡言,世出世法,多所契合,显密二教,无不圆通。是年秋应武汉善信,礼请住持洪山宝通寺。大勇阿阇黎,十三年春于武汉传授密法,传授一印一明共开灌顶坛十次后,(共计二百三十七人之多),即赴北京。持松阿阇黎复于夏秋莅武汉,湖北善信,相继求其传授法印,遂使绝响千余年之密教,得于武汉重振。于是,洪山宝通寺,成为中国密教重兴之道场。奕业相传于不替,大日如来之密光,复兴于中土众生,盛极一时。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诚不虚也。

是年秋,九月二十六日起,西湖巡阅使,兼湖北督军省长萧耀南,首先发启于宝通寺,修建仁王护国般若经大法会七永日,祈求保国安民,并举行灌顶结缘。陈元白、赵南山、杜汉三、邓梦光、孙自平,自此,相继倾向于秘密神咒。在七日法会中,每日来山受法者,不下百数人,可说盛况空前。

试观持松阿阇黎当日所撰结缘灌顶文疏,俾远道求法者,得知密教之利益焉:

  夫结缘灌顶者,乃密教中五种灌顶之一也,谓一入此境,则可结毘卢遮那成佛之因缘。顶谓头顶,表大行之尊高。灌谓灌持,明诸佛之护念。在唐开元间,西域三藏善无畏及不空法师,赉持密藏,传行我国。于时九重万乘,恒观五智之心,阙庭百僚,尽持三密之印。自后禀持之人,法系中暂,流传日本,盛行于今。壬戌冬密林亲涉彼都,输回绝学,尽心传持,希迎法住。今日在会诸人,宿植胜因,遭逢斯会,宜深庆幸,如法修行,莫自踌躇,致丧大利。 

  传法阿阇黎位第五十一世 密林(注一)

  窃以现世潮流,光怪陆离,非有我佛大密藏秘,未足收拾一切,希世绝学,宏扬有人,想亦留心世道者所乐闻耳。

  武汉佛教,经太虚大师于民国十年开化后;李隐尘、陈元白、赵南山等相继皈依,民十一年创办武昌佛学院,成为全国佛教弘化中心。尤以武昌佛学院,集全国优秀缁素青年于一堂,唐大圆、史一如、陈济博、张化声、善因,空也、太虚,苦口婆心,谆谆善诱,成绩斐然。不料,大勇于民十二年底至武院,至次年春,先后传法灌顶后,院内多数僧青年,若大刚、超一、观空、法尊、法舫等,都被神秘密法所诱惑,归向密宗。即创办武昌佛学院院董,李隐尘、陈元白、赵南山等,又因持松阿阇黎于宝通寺传法后,亦多倾向秘密神咒。武院第一届毕业后,太虚大师本欲再接再厉,更求充实学院,力求改革,不意李、陈等院董,因受持松法师的影响,藉词经济不振,不愿继续支持,遂使轰动全国之「武昌佛学院」,却因密教兴起,遭受挫折,至此一蹶不起,此固出大师之意外,恐亦非持师之本意。

  东密在中国,虽盛传一时,可说为昙花一现耳。东密自大勇入藏后,虽有持松、曼殊揭谛,全力撑持,但大势已去;藏密因班禅大师声望关系,则日渐雄壮,显占优势!

  北伐以后,东密益衰,东南一隅,虽有俗人王弘愿孤鸣,但因其身为俗人,行为不合佛律制度,国人多卑之,因此,盛极一时之东密,九一八以后,更无人问津矣!

  东密重返中土,并未能促进我国密教振兴,反以标奇立异,造成佛教内部分离,以为阻碍显教发扬重大之因素。

  三、显荫与曼殊揭谛

  我国东渡,修学东密者,先有大勇、持松,后有显荫、曼殊揭谛、又应等,使东传密法得重返祖国。

  显荫,字大明,江苏省崇明县人,俗姓宋,依 波观宗寺谛闲法师剃度,并于五磊山依谛老受戒。民国八年,入观宗学社,正科受业,并与常惺仁山同学。常惺考试名列第一,仁山名列第二,显荫名列第三。显师,天资隽敏,学通经藏,善词、赋、诗章。民国十二年与包承志东渡,其东渡的目 的,在「留东随华」中谓:「余以慰吊京滨灾区远渡扶桑」(注三)。可知显荫东渡,本为慰问日本关东大地震而来。是年冬抵日本高野山,就天德寺穆韶阿阇黎学密法,受灌顶法,佩法身佛心印。十四年一月回到上海,暂寓闸北锡金公所,阴历五月二十一日圆寂,年二十四岁,身怀壮志,学成而未能展其雄才,遽尔逝世,实为佛门之大不幸。

  高野山僧俗曾为其建塔,以回向菩提云。显荫东渡前后,在高野山天德寺修学密法者,则有大勇持松(密林)、纯密、又应诸师,均依穆韶阿阇黎学密,受传法灌顶。就中以显荫年龄最轻,其予日本佛教界印象亦最深刻。显荫在日本修学密法的时间,不过一年有余,因显荫天资绝高,慧解过人,国学基础又好。民国元年,无锡丁福保居士着手编辑佛学大辞典,历经九年,至民国九年始毕,共达三百六十万言,自序之外,佛门中仅有显荫法师作序,其余均为当日国内第一流学者与显要人物;若伍廷芳,吴葆真,顾炳荣,阎锡山等。当时显荫法师,其年龄犹不足二十岁,竟获此作序的殊荣,实开我国佛学界之创例。

  试观其「佛学大辞典」序曰:

  盖闻一乘圣典,着妙义于琼编。三藏玄枢,赞灵文于实偈。圆融理体,不落言诠。绝待真如,岂堕文字。第真空无象,非象教无以显其真。实际无言,非言辞无以显其实,故一真法界,假名 异乎常名。四悉因缘,有说不殊于无说。戒学定学慧学,三学齐资。羊车鹿车牛车,三车圆备。教部类开十二,契经义蕴无边。圣言不易研穷,佛旨良难窥测已。溯夫释迦世尊之垂化也,普鉴机宜,广演言教。针锋相对,水乳互融。度凡外而尽成法器,斥权小而共达真修。历五味之调纯,会归圆顿。至五时而开显,悉入醍醐。佛应有感遂通,法化不遗在远。我中华则周星閟彩,已彰降诞之休征。汉日流祥,乃叶通神之瑞梦。使臣西去,释侣东来。自马驮贝多之文,金简译单兰之典。德降伪道,化及遐陬。三国六朝畅其流,秦晋隋唐极其盛。或译经着疏,广阐大乘。或见性明心,单传向上。东林则群结莲社,南山则大启律门。性相之妙义纷披,禅教之祖庭互峙。机锋吐露,陆离 剑之光。辩给回风,隆重弥天之誉。法门挺秀,崇圣教之纪纲。慧炬扬辉,启含生之耳目。猗与盛矣,侯其祎而。维是经文浩瀚。研究綦难。名相纷繁,考求匪易。徒兴望洋向若之嗟,宁免入海算沙之困。兼之东西迻译,颇多钩辀格磔之声。华梵错综,每有诘屈聱牙之句。东鳞西爪,文笔矛盾。北辙南辕,方言楚夏。设非心研究之有素,云何耳学以能详。欲免扞格之虞,用作研钻之助。辞典之编,信不可缓。校 之责,谁任其难。爰有丁仲祜居士,以通儒硕学之资,具济世活人之术。精研佛学, 翔般若之园。博览书林,驰骛琳琅之圃。罗海国龙宫之秘笈,紬石室金匮之珍藏。万卷何奇,胜入琅嬛福地,唯心可悟,如升兜率陀天。凭翰墨之因缘,植菩提之种子。前有佛学丛书之着,可媲文宪护法之篇,今更出大手笔,纂大辞书。抒慈悲之愿力,应时势之要求,悟明镜之非台,握智珠而遍照。旁搜远绍,东取扶桑瀛岛之书。赜邃钩玄,西考贤豆恒沙之偈。联珠贯玉,不惮鸡窗萤案之辛勤。取精用宏,备极茧丝牛毛之烦琐。刮磨淬砺,辑为专书。惨淡经营,集成巨帙。举凡名数真言掌故仪法等类,遍为采集,无不搜罗。列部二十有三,检一画而诸字毕备。引证广之又广,阅一典而群义可征。意解心开,剖无穷之奥义。耳提面命,得无数之良师。入玄妙之法门,赖斯 钥,涉汪洋之教海,需此南针。艺林敷优昙之华,著作家别开生面,法苑结庵摩之果,菩提道总合明心。如能因文悟理,不滞名言。自然入圣超凡,圆成大觉。是不特为考古之镜,馈贫之粮已也。衲廿年匏系,遽然梦醒南柯。一领袈裟,惕若恩怀西竺。镜花水月,瞰破红尘。清磬洪钟,精修白业。拈贝叶遍寻教网, 桃花未悟禅机。自利利他,弥切度生之愿。先觉觉后,端赖命世之才。聆法海之潮音,读例言得觇鸿制。摹韩陵之寺石 ,教喤引敢拟骈词。行看电掣星驰,永流通于尘剎,风行雷厉,自传播于大千。法界众生,皆叨法喜,法门眷属,尽获法施。见闻思修,愿同趣妙庄严路。开示悟入,俾悉证净法界身。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