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耶对话三模式(9)
时间:2007-12-12 15:08来源:宗教对话与宗教比较之博客作者:吴言生 点击:
从中国历史上看,佛教在与中国文化对话的过程中因能充分汲取对方之长而丰富了自身的理论。同样,佛耶对话的结果也应当是充分汲取对方的优点,使双方原有的理论更富有深度,更具备应对各种挑战的开放性特征。我们认为,真正的对话,是体验性的“对话 ”,而宗教的最深层体验,是既不能用语言说明,也也不能为理论所论证的。它属于另一层面。因此,宗教对话的“界限”问题,既富有挑战性,又富于吊诡性,正应了一句禅语:“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永远不会有明确的答案。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顺应时代的需要,积极参与、推动对话。国际学术界的佛耶对话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近十年间产生了三十余部英文专著和大量的论文,有的学者认为已经进入了所谓的后佛耶对话时代,而汉语学术界对佛耶对话的认识、关注、参予还为时不久,虽然也出现了赖品超《从大乘佛学看迦克墩基督论》等成果【赖品超:《从大乘佛学看迦克墩基督论》,《辅仁宗教学研究》第二期(2000秋)。本文透过检讨及修订约翰·坚能(John Keenan)对大乘神学(Mahayana Theology)的倡议,提出若用大乘佛学的观点去解读迦克墩信经(公元451年基督教在迦克墩会议基督论所用的实体式的语言和概念),可见信经的正面意义,而不必贬抑信经在汉语处境的价值。】,但在总的参与度上还远远不够。希望通过大家不懈的努力,尽早进入一个富有成效的佛耶对话时代。?
===============================================================================
按:【】中的文字在原文中系当页脚注。此文是作者在“文化对话:可能性与界限”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的论文,非定稿。将在听取批评意见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修订。欢迎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