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大乘显教理论 >>

关河的禅法

分享到:
页96
 
前言──名词定义及研究方法
 
   「禅法」一辞包含了所有禅定方法,有世间禅法与出世禅法,出
世间禅法中又有小乘禅法与大乘禅法之别,在大乘禅法中又包含了中
国特有的禅宗禅法。
   至于强调「大乘禅法」与「小乘禅法」的差别,在中国出于关河
,如僧肇于《维摩诘经注》中谓:「大乘自在法身以上,得无碍真心
,心智寂然,未尝不定。」「小乘心有限碍,又不能常定。」
   中国佛教以独特的大乘禅法如天台禅法,华严禅法及禅宗禅法而
称着,但据考查汉本时传来中国的传法却只是安世高一系的小乘禅法
。中国如何在安世高禅法的基础上蜕变为后来的大乘禅法是本文主要
探讨的目标。
   本文在第一章中叙述了汉末、三国时,中国唯流传安世高一系的
安般禅法,支娄伽谶一系只见大乘禅经的译出而没有大乘禅法的授受
。直到东晋时道安方企图以当时盛行的「般若」来重整传统的安般禅
法,埋下了尔后中国禅法大乘化的伏笔。
   第二章中叙述安圆寂后不久入关的中亚佛学大师罗什,如何亦循
着安公引般若入禅法的路线,发展出菩萨译法与实相禅法,解决了小
乘禅法的若干限制。
   第三章则探讨罗什高足如何将罗什的实相禅法落实为具体的实践
方法,及此等实践方法在后世的流传以完整地勾画出关河禅法的整个
面貌。
 
壹、罗什入关前中国佛教界的禅法
 
一、 安世高一系的小乘禅法
 
   中国自汉末同由西域传进了大小二乘的禅经,一是支娄迦谶的大
乘禅经,如《般舟三昧经》;二是安世高所传的小乘禅经,如《安般
守意经》,《阴持入经》,《大本欲生经》等。
   但若由史料来加以检查,则可发二系中唯安世高一系有其禅法及
   但若由史料来加以检查,则可发二系中唯安世高一系有其禅法及
传人行于世。而支娄迦谶一系,既不见其禅法的授受,亦受法弟子闻
于世。
   反之安世高一系的禅法则人才辈出,蔚为盛况。最著名的首推南
阳韩林、顈川皮业,会稽陈慧与康僧会四人。 康僧会于 < 安般守意
经序 > (注 1 )中谓:
 
 
     会见南阳韩林、顈川皮业,会稽陈慧。 .... 余之从请问,
     规同矩合,义无乖异,陈慧注义,余助斟酌。非师不传,不
     敢自由也。
 
   康僧会有机会见了韩林、皮业及陈慧三贤者,一问之下,发现彼
此所受禅法的规矩
 
页97
 
与含义皆相同,证实为同一师门,且彼此在为《安般经》作注义时,
皆遵其师所传授的内容,不敢妄加增减。
   康僧会 < 序 > 中所言及的「师」即见于陈慧所作的《阴持入经
注》(注2)其注第一句话即谓「师云」。
   又陈慧的《阴持入经注》与康僧会的《安般经注》在重要名相如
「阴」(注 3 )、「种」(注 4 )、 「意」(注 5 )、「止」、
「观」(注 6 )的定义皆相符, 这便是康僧会所言的「规同矩合,
义无乖异」。
   安世高在当时东汉的国都洛阳传禅法,蔚为空前的盛况,有三件
史料叙述了当时的情形:
   陈慧的<阴持入经序>谓安候「宣敷三实,光于京师。于是俊人云
集,遂致滋盛。」(大正33,页9)
   康僧会的<安般守意经序>谓安世高「译安般之秘奥,学者尘兴。
」(大正55,页43)
   稍后东晋的谢敷在其<安般守意经序>亦谓「于时隽又归宗,释华
崇实者,若禽狩之从麟凤,鳞介之赴虬蔡矣。」(大正55,页44)
   安世高以安般为主的禅法,不但盛行于当时,亦留传于后世,这
可由历代《安般经》注解之数目得知。除上述陈慧及康僧会曾为此经
作注外, 在大正藏卷十五,编号 602 者,亦为一《安般经》之古注
(注 7 )。此外东晋之道安及谢敷亦皆有此经之注解行世(注 8 )

 
 
二、道安引「般若」以入「禅」
 
   安世高的禅法,在内涵上以数息(如《安般守意经》)、观十二
因缘(如《人本欲生经》)及观阴界入(如《阴持入经》)为主,在
境界的成就上则为初、二、三、四禅及随伴而来的神通。
   就稍后关河的角度而言,这些皆属于小乘禅法的范畴,故道安在
< 安般注序 > 中谓其「特专阿毘昙学」, 此禅法传至东晋,即受到
当时大乘般若思想的冲击。首先用般若思想来批评安般禅法的是东晋
的谢敷。他非常留意禅法,并为诸修行的禅经作注义,其注解《大安
般守意经》的序中以「无慧乐定」来说明世间的禅定,其中「慧」即
指「般若」智慧。再以「乘慧入禅」来说明出世间无着、缘觉、菩萨
三乘的禅定。其中最究竟的菩萨禅法以「慧」为尚:
 
 
     苟厝心领要,触有悟理有,则不假外以静内,不因禅而成慧
     ,故曰阿惟越致,不随四禅也。若欲尘翳心,慧不常立者,
     乃假以安般,息其驰想。....故开士行禅非为守寂,在游心
     于玄冥矣。(大正55,页44)
 
页98
 
   文中谢敷认为能得慧解者,即所触「有」中以见空理,故不须假
外之调身、调息以寂静内心,不因修禅定方能成就智慧。故谓阿惟越
致(不退转)的境界并不随四禅而得。禅定的作用只是在欲尘覆盖本
心,令智慧不能常显现时,须假藉数息来息止妄想而已。....。故修
行人修习禅法并不是为了保持禅定的境界,而是为了能游心于般若的
空境。
   道安接着在其《安般注》中引入「般若」以整理安世高数息法中
的数、随、止、观、还、净「六阶」及所证初、二、三、四禅「四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