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河的禅法(5)
时间:2008-01-26 19:03来源:东方宗教研究第五期作者:赖鹏举 点击:
中谓此等「假于定力乃有所用」的神通,「皆是初通中说神通事。」
(大正 45,页 130 中)
页105
三是小乘禅定所起的神通有限。如僧肇注《维摩经‧弟子品》「
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是为宴坐」处谓:
小乘入灭尽定,则形犹枯木,无运用之能。大士入实相定,
心智永灭而形充八极, 顺机而作,应会无方。 (佛教大藏
124,页 611 )
此谓小乘禅者在证入其八解脱中最后一种灭尽定时,其形犹枯木
,不能如大乘菩萨之实相定,能形充八极。又同在<弟子品>的注解中
,僧肇言:
声闻定力深者,见众生根极八万劫耳。定力浅者,身数而己
。大士所见,见及无穷。
由小乘禅定所生之神通与大乘者的相去,由此可见一斑。
罗什入关后,有感于大小乘禅法有如许的差异,故在首次回信给当时
中国禅学大师慧远时,便提到了大乘实相禅法与传统禅法的差异,请
慧远留意:
并遗偈一章曰:既已舍染乐,心得善摄不?
若得不驰骋,心入实相不?毕竟空相中,其心无所乐。若悦
禅智慧,是法身无照,虚诳等无实,亦非停心处。
所引偈中「舍染乐」指「戒」。「既已舍染乐,心得善摄不」指
持戒后应修定,所谓由戒生定。「不驰骋」指得「定」。「若不得不
驰骋,心入实相不」指得定后应修实相慧,此即所谓的由定发慧。「
毕竟相空」即指实相,「其心无所乐」谓入实相,知一切法毕竟空相
,禅定相亦无,故能不着禅定之乐。「若悦禅智慧,是法身无照」谓
禅者心若耽着于禅智之乐,但是小乘的禅定,不能如大乘禅定得法身
偏应的神通大用。
罗什写这封回信时,中国的禅学界仍停留在传统禅法的阶段,罗
什写信的用意不只是向慧远说明由戒生定,由定发慧的道理,罗什的
胸怀是想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开展其独到的大乘禅法。
四、罗什的实相禅法
由上节罗什首度回答慧远的信中谓得定后应修实相慧可看出罗什
大乘禅法的核心是「实相」。
与罗什有关的著作中首先言实相与禅法关系的,是后秦弘始七年
(405)年译出的《大智度论‧释禅波罗蜜》:
菩萨知诸法实相故,入禅中心安隐不着味。....。若得诸法
实相,观五盖则无所有,是时便知五盖实相即是禅实相(注
16)。
页106
接着弘始八年(公元406)的《维摩经注》中,罗什就言及了「
实相常定」(佛教大藏124,页689),而僧肇更采用了「实相定」(
页611)这个专有名词。
而罗什具体地将实相引入禅法的著作是弘始九年(407)所出《
禅法要解‧菩萨禅法初门》之<菩萨不净观>,在叙述了传统不净观的
内容后,罗什在此观中加上了大乘「大慈大悲」的内涵,最后并将不
净观提升至实相观的境界:
若得一心,意生厌患,求离此身,欲令速灭,早入涅盘,是
时当发大慈大悲,以大功德,拔济众生。....复次我当学求
诸法实相,不有常,不无常。....。诸法实相中,无净无不
净。亦无闭,亦无出。观诸法等,不可坏,不可动,是名诸
法实相。(大正 15,页 281 中、下) ]
文中以「诸法实相中,无净无不净」来观传统的不净观,其境界
同于龙树《大智度论‧释禅波罗蜜》所言「五盖实相即是禅实相」。
又同为罗什所出的《思惟略要法》,内有<诸法实相观法>一条,
说明了实相观更为具体的内容:
诸法实相观者,当知诸法从因缘生。因缘生故,不得自在。
不自在故,毕竟空相。....。不常不断,亦不有无,心识处
灭,言说亦尽,是名甚深清净观也。....。又观淫怒痴法即
是实相。....。又一切诸法毕竟清净,非诸佛贤圣所能令尔
。但以凡夫未得慧观,见诸虚妄之法有种种相。得实相者观
之,如镜中像,但诳人眼。
罗什宗诸法「实相」,其要旨在明毕竟空相,不常不断、不有不无、
不来不去。得此观,一切法如镜中幻像,故观淫怒痴法亦是不来不去
、不有不无之实相。此观上承龙树《中观》精义,下为关河诸子所接
继。
罗什实相禅法的其它内容多见于《思惟略要法》及《维摩注》中
,而此禅法的最高境界要数罗什在注《维摩诘经》卷四所说的一句话
:
二乘法以三十四心成道,大乘中唯以一念,则豁然大悟,见
一切智。(佛教大藏124,页704)
小乘果位中须具足三十四心(八忍、八智、九无碍、九解脱),圆满
定慧解脱方可以成佛,大乘中唯一念大悟,则可具足一切智而成佛。
一念者即实相。
罗什来到中国后,当时中国的禅法乃以印度传来的小乘禅法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