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大乘显教理论 >>

关河的禅法(4)

分享到:

   而《十二因缘观经》是罗什在译出《持世经》后,以其第五卷<
十二因缘品>,明菩萨摩诃萨善观择十二因缘的内容,来增补前述《
坐禅三昧经》中的「菩萨十二因缘」而成。
   《禅法要解》的内容主要叙述四禅定、四无量心、四空定,及如
何依于四禅起菩萨五通(身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
   细读其内容,可知其乃《坐禅三昧经》卷下相关部分(大正15,
页278上、中)的增补。而罗什作增补的根据在《大智度论》,如「
四无量心」文中有「余悲心义如《摩诃衍论》四无量中说」(大正15
,页129中)、「如是等四无量义,如
 
页103
 
《摩诃衍》中说」(大正15,页292中),在「菩萨五通」中有「如
是等种种神通义,如《摩诃衍》神通义中广说(注13)」。
   由此可知罗什颢然是用《大智度论》的内容来增补《坐禅三昧经
》中的四禅定、四空定、四无量心及五神通而形成新的菩萨禅法。
   罗什传出菩萨禅法时皆没言出自何人,这与传出传统禅法时明言
抄撰自某家禅师的情况不同。且菩萨禅法的内容或与罗什出身的中亚
禅法有关,或为罗什在译出某大乘经论后再以增益传统禅法而成。如
此看来所谓的菩萨禅法便带有浓厚的罗什个人色彩,与印度的禅法没
有太大的关联。
 
 
三、罗什禅法中「禅」与「智」的结合
   第一章中言及般若「智」的引入禅法,令禅法由「禅数(注14)
」转成「禅智」是中国大乘禅法开展的契机。在道安的手中,作了「
禅智」初步的开创工作,而实际奠定中国大乘禅法基础的则是关河的
罗什师资。
   罗什讲于弘始八年(公云406)《维摩诘经注》,卷三「随禅定」
处有段话涉及了定与慧的关系:
 
 
     出家凡有三法:一持戒,二禅定,三智慧。持戒能折伏烦恼
     ,令其势微。禅定能遮,如石山断流。智慧能灭,毕竟无余
     。(佛教大藏 124,页 673 )
 
「智慧能灭,毕竟无余」正是「般若无生」的精义所在。亦即对烦恼
而言,禅定亦但能遮而不能断,须加般若之慧,得法之至虚无生,方
能灭烦恼至「毕竟无余」。故此段话可看成是罗什界定「定」、「慧
」关系的基本大纲。
   而定慧关系的进一步内涵则可在僧叡的<关中出禅经序>中寻出:
 
 
     心力既全,乃能转昏入明。明虽愈于不明而未全也。(大正
     55,页65)
 
谓藉助禅定以凝全心力,可得明照万法之用。然而「明照」虽胜于「
不明」,但此「明照」尚不究竟。
 
 
     明全在于忘照。照忘然后无明非明。无明非明,尔乃几乎息
     矣。
 
谓禅定所得明照之用欲至究竟,须忘却能照所照。忘却「能照」「所
照」即无所谓「明」与「非明」。无「明」、「非明」才算是妄念的
究竟止息。
 
 
     几乎息矣,慧之功也。故经云:无禅不智,无智不禅。
 
页104
 
谓能究竟止息妄念乃是智慧之功。(「慧」指戒、定、慧之「慧」。
依前文「忘照」、「无明非明」、「几乎息」,此慧所指即是「般若
」。故下文与「智」互称,「智慧」亦「般若」之别称。)故经谓无
禅定不成就智慧,无智慧不成就禅定。
 
 
     然则禅非智不照,智非禅不成,大哉禅智之业。
 
谓但有禅定不假智慧则不能明照,但有智慧不假禅定亦不能成就。罗
什禅法至此将「禅定」与「智慧」作本质上的融合,而「禅智」的名
称也正式地确立。
   上节言及罗什在发展大乘禅法的过程中,引入方等经及《大智论
》的内容来增益传统的禅法,即是「禅定」与「智慧」结合的具体例
子。由此亦可看出外来罗什禅法的大乘化与中国本土道安对禅法的大
乘化,竟如此恰巧地相互结合在一起。
 
 
三、罗什师资指出小乘与大乘禅法的差异
   得出了罗什禅经中具备了大乘禅法的成分后,接着便要讨论罗什
为何要在传统的小乘禅法外再行开展大乘禅法,也就是说关河的人究
竟在小乘禅法看到了什么缺点。罗什师资的《维摩诘经注》及罗什所
译的《大智度论‧释禅波罗蜜第二十八》提供了有关这方面的线索。
   罗什师徒们在注解《维摩经》的场合中,详细说明了小乘禅定的
缺点,其大要略有三点:
   一是小乘的禅定须坐姿才能入定,不能行、住、坐、卧间皆常定
,如《维摩诘经‧弟子品》中舍利弗之宴坐,这对时时刻须度众生的
菩萨是一种限制。
   而大乘禅法则「七住以上,其心常定,动静不异。」(佛教大藏
124,页768)「实相常定,故名正位。」(页689)如此才不致于「
当其入观,则心顺实相。及其出定,则情随事转。」(页768)
   《大智度论.释禅波罗蜜》亦言「菩萨常入禅定。(注 15 )」
如《维摩诘经.弟子品》中富楼那因未先入定, 故不知众生根器之
大小而对新学比丘不当说法致遭维摩之诲。故僧肇谓:「小乘心有限
碍, 又不能常定,凡所观察,在定则见,出定不见。 」(佛教大藏
124,页 648 )
  罗什在批注经题「一名不可思议解脱经」时谓:
 
 
     法身大士,念即随应,不入禅定然后能也。(佛教大藏124
     ,页526)
 
   文中「念即随应」即是大乘的神通,不似小乘须入禅定才能有神
通变化。 故罗什在《大乘大义章》中回答慧远所问 < 明法身感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