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河的禅法(7)
时间:2008-01-26 19:03来源:东方宗教研究第五期作者:赖鹏举 点击:
其身于万种场合中,其心神不曾稍劳。心法之般若以其无知,故能对
诸缘而有明照之用,在各别回答千种难问中,其思虑不曾稍动。
僧肇这种描述色、心二法神通大用的实相禅法,后为北魏的昙鸾
引用在其《往生论注》中<观察门>(佛教大藏144,页1022-1036)的
修行方法中。观察门依世亲的原著是先观察「器世间」的庄严,再观
察「众生世间」的庄严,最后再以「一法句义」作整个观察门修行上
的总结。
在「一法句义」(佛教大藏144,页1036)处,世亲谓:
一法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
世亲将智慧与法身合为「一法句」,用来总结国土的十七种庄严,如
来的八种庄严及菩萨的四种庄严。
昙鸾的注则引僧肇的「般若无知」以解世亲的「真实智慧」,引
僧肇的「法身无色」以解世亲的「无为法身」:
真实智慧者,实相智慧也。实相无相故,真智无知也。无为
法身者,法性身也。法性寂灭故,法身无相也,无相故能无
不相。....,无知故能无不知。
昙鸾在此言「真智无知」「无知故能无不知」,故知注文所引出
于肇公<般若无知论>。又言「法身无相也,无相故能无不相」,故知
所引近于肇公<涅盘论‧位体第三>:「法身无相,应物而形」「去来
不以象,故无器而不形」。对本章第二节所述小乘禅法限制而言,物
不迁解决了小乘但坐才能入定,但坐才得神通的限制;而法身及般若
的神通大用则解决了小乘神通有限的困难。
《晋书》卷一百十七<载记第十七姚兴上>记载一则与关河禅法有
关的史料:
罗什....,沙门自远而至者五千余人。起浮图于永贵里,立
般若台于中宫,沙门坐禅者恒有千数。
文中「立般若台于中宫」表示罗什僧团所宗的般若实相。沙门五
千余人中「坐禅者恒有千数」,可以看出关河禅法兴盛的程度。
结论
中国自汉末以来传承了印度的小乘禅法。在东晋道安及姚秦罗什
师资的努力下,中国以般若为指导,在小乘禅法的基础上,开展了独
树一格的大乘禅法,为南北朝末至唐初的宗派禅法描绘出轮廓。
注释
注01 梁僧佑《出三藏记集》卷六,大正卷55,页43。
注02 大正卷33,页9-24。此《阴持入经注》之前附有一<序>,题款
为「陈氏注」,此陈氏应即是康僧会于<安般守义经序>言及之
「会稽陈会」,僧会并言陈会为安世高之《安般经》「注义」
。而此《阴持入经》「与安般同源而异流」,且同为其师安世
高所出,故陈会同为注义亦属合理。且注中重要之名相如「意
」、「阴」等皆与康僧会所言相同。又陈氏于<序>中谓于安世
高之宏禅法,曾「密睹其流,禀所忘饥」,表示曾直接间接得
安侯禅法之传承。
注03 陈慧注:「谓识神微妙,往来无诊,阴往默至,出入无间,莫
睹其形,故曰阴。」(大正33,页9)
注04 这与康僧会在<安般守意经序>所言「默种于此,化生乎彼,非
凡所睹,谓之阴也。」其义相同。
注05 陈慧注「灭此生彼,犹谷种巧于下,栽受身生于上。」(大正
33,页10)此与康僧会所言:「种夫栥芥,闿手覆种,孳有万
亿。....。一朽乎下,万生乎上。」相同。
注06 陈慧注「弹指之间,意九百六十转。」(大正33,页16)此与
康僧会所言:「弹指之间,心九百六十转。」相同。
陈慧注「彼所意系是为止,已见五阴为苦是为观。」(大正33
,页23)与康僧会所言:「注意鼻头谓之止」「还观其身,自
头至足,反复微察,内体洿露,森楚毛竖,犹睹脓涕」谓之观
者其义相近。
注07 此段文虽题为「佛说大安般守意经」,而内容实夹杂经文与注
文,当是传抄时将两者混合为一。察其注文所用名相皆是罗什
入关前的旧译:如以「十慧」为「十点」,五阴中受想行识为
痛痒、思想、生死、识、以四念处为四意止,以四正勤为四意
断等。
又此注在文义的发挥相当自由,如译「安般处」言:「安为有
,般为无」,「安为清,般为净」,「安为未,般为起」等,
不似安世高一系康僧会、陈慧所注「规同矩合,义无乘异」「
非师不传,不敢自由」的严谨学风,故此注前虽附有僧会之<序
>,亦不可能是僧会之注。
注08 道安及谢敷皆有《安般经》的<注序>,收于梁僧佑《出三藏记
集》卷六,大正55,页43、44。
注09 僧佑《出三藏记集》卷十<婆须蜜集序>:「婆须蜜菩萨大士,
次继弥勒作佛,名师子如来。从释迦文降生鞞提国,....」大
正55,页71下。
注10 僧佑《出三藏记集》卷十<僧伽罗剎经序>:「须赖国人,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