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大乘显教理论 >>

印度大乘佛教思想的特色

分享到:
    123页

 

     提要

 

      本文旨在检讨现代学者的说法,和就有关经论自身的说

     法,来看印度大乘佛教思想的特色。作者以为,此种特色为

     「不舍世间」。此种对世界的态度,贯通一切大乘经论(尤

     以大乘经为然),而表现于空、佛身等重要观念中。

    

 

      佛教起源于印度。这个宗教思想有二系︰大乘与小乘。

     本文的目的,是要检讨现代学者的说法,和就有关经论自身

     的说法,来看大乘佛教思想的特色。首先,我们要对大乘佛

     教的兴起,作一简单的交待。又本文所谓大乘佛教,指在印

     度发展者而言。

 

      一、大乘佛教的兴起

 

      大乘佛教是印度佛教内部的一个重要的宗教运动,对佛

     教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但它在印度的兴起的历史,

     并不明朗。现代学者多以为它的兴起,大抵是在纪元前一世

     纪至纪元后一世纪。若追寻其渊源,则可更推前至

 

     124页

 

     佛灭后一世纪。在那个时期,佛教分裂为十八个或更多个学

     派,各有其特异的教理。其中的十一个学派,被视为保守的

     正统者﹔这正统即后来所谓「小乘」之意。其余的七个学派

     ,由大众部(Mahasanghika)领导,表现较开放的态度。这

     大众部便是大乘佛教的发端。

      在思想上,大众部一方面批评保守者的阿罗汉(arhant)

     的狭隘的理想,一方面发挥空的义理,认为真正的佛陀是超

     现世的,历史的释迦牟尼不过是他的示现而已。他们又提出

     菩萨(boodhisattva)的理想人格,认为菩萨的道路,是人

     人可行的。

      一个学派的思想特色,与其兴起的真正的原因,自有不

     可分割的关系。但我们不能对大乘佛教兴起的真正原因,有

     很多的知识。不过,抗塞(E.Conze)以为,有两点是可确

     定的。其一是阿罗汉的理想已到了山穷水尽的阶段;其二是

     在家信众的压力。关于第一点,阿罗汉所表示的独善其身的

     出世的理想,在佛灭三、四百年后,已渐失去其魅力,也越

     来越少僧人达到这个目标。代之而起的,是菩萨的理想。关

     于第二点,人变得越来越重要,而与法(Dharma)齐平。出

     家僧众不再单独享有被尊崇被重视的权利。而在在家信众中

     ,也出现不少杰出的人物,经典中的维摩诘(Vimalakirti),

     即是一个显明的例子。佛教的宗教意义,已不能再拘限于僧

     人与僧院方面了。在家信众开始积极参与种种的宗教活动。

     (注1)

       随着宗教的发展,思想也渐趋成熟。由纪元前一世纪

     至纪元后三世纪,不少大乘经典先后出现。最先出现的是『

     般若经』(Prajnaparamita-sutra),跟着有『维摩经』

    (Vimalakirti-nirdesa-sutra)、『法华经』(Saddharma-

     pundarika-sutra)、『阿弥陀经』(Sukhavativyuha-sutra)、

     『十地经』(Dasabhumika-sutra)等初期大乘经典。此中自

     以『般若经』为代表。此经最初由少量渐次附加,至七世纪

     左右而成一大丛书。其空的思想,一般认为是大乘佛教的基

     本教理。

 

     125页

 

      其后有南印度出身的龙树(Nagarjuna),在哲学方面

     发挥这空的思想。他着有『中论』(Madhyamaka--kari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