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明朗。现代学者多以为它的兴起,大抵是在纪元前一世
纪至纪元后一世纪。若追寻其渊源,则可更推前至
124页
佛灭后一世纪。在那个时期,佛教分裂为十八个或更多个学
派,各有其特异的教理。其中的十一个学派,被视为保守的
正统者﹔这正统即后来所谓「小乘」之意。其余的七个学派
,由大众部(Mahasanghika)领导,表现较开放的态度。这
大众部便是大乘佛教的发端。
在思想上,大众部一方面批评保守者的阿罗汉(arhant)
的狭隘的理想,一方面发挥空的义理,认为真正的佛陀是超
现世的,历史的释迦牟尼不过是他的示现而已。他们又提出
菩萨(boodhisattva)的理想人格,认为菩萨的道路,是人
人可行的。
一个学派的思想特色,与其兴起的真正的原因,自有不
可分割的关系。但我们不能对大乘佛教兴起的真正原因,有
很多的知识。不过,抗塞(E.Conze)以为,有两点是可确
定的。其一是阿罗汉的理想已到了山穷水尽的阶段;其二是
在家信众的压力。关于第一点,阿罗汉所表示的独善其身的
出世的理想,在佛灭三、四百年后,已渐失去其魅力,也越
来越少僧人达到这个目标。代之而起的,是菩萨的理想。关
于第二点,人变得越来越重要,而与法(Dharma)齐平。出
家僧众不再单独享有被尊崇被重视的权利。而在在家信众中
,也出现不少杰出的人物,经典中的维摩诘(Vimalakirti),
即是一个显明的例子。佛教的宗教意义,已不能再拘限于僧
人与僧院方面了。在家信众开始积极参与种种的宗教活动。
(注1)
随着宗教的发展,思想也渐趋成熟。由纪元前一世纪
至纪元后三世纪,不少大乘经典先后出现。最先出现的是『
般若经』(Prajnaparamita-sutra),跟着有『维摩经』
(Vimalakirti-nirdesa-sutra)、『法华经』(Saddharma-
pundarika-sutra)、『阿弥陀经』(Sukhavativyuha-sutra)、
『十地经』(Dasabhumika-sutra)等初期大乘经典。此中自
以『般若经』为代表。此经最初由少量渐次附加,至七世纪
左右而成一大丛书。其空的思想,一般认为是大乘佛教的基
本教理。
125页
其后有南印度出身的龙树(Nagarjuna),在哲学方面
发挥这空的思想。他着有『中论』(Madhyamaka--karika)
及『回诤论』(Vigrahavyavartani),批判部派小乘的谬
见,建立中道观,而名之为缘起、假名、空。
龙树以后续有大乘经典出现,如『涅盘经』(Mahapari-
nirvana-sutra),『胜鬘经』(Srimaladevi-simhanada-
sutra)、『解深密经』(Samdhi-nirmocana-sutra)、『
楞伽经』(Lankavatara-sutra)。其中的『解深密经』的
唯识说,有弥勒(Maitreya)、无着(Asanga)、世亲(
Vasubandhu)等人发扬,其分别代表作为︰『大乘庄严经论
』(Mahayana-sutralamkara)、『摄大乘论』(Mahayanas
amgraha)及『唯识三十颂』(Trimsikavijnaptimatratasi-
ddhi)。其主旨是以识来解说世间现象。
二、关于「大乘」名称的由来
「大乘」这个名称。按「大乘」自是与「小乘」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