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大乘显教理论 >>

印度大乘佛教思想的特色(19)

分享到:

     独觉(pratyekabuddha)和声闻(sravaka)则被大乘行者视为

     小乘之徒。(注 8)

      说大乘佛教,决离不开它的主角,这即是菩萨。抗塞在

     这方面,便较铃木大拙为具体。他说大乘佛教的首要之点是

     ,它是一种生活之道,伴之以一种非常清晰的观念﹕这即是

     灵性的完美(spiritual perfection),和能使人达致这灵性

     的完美的步骤。(注 9)他所说的正是菩萨。灵性的完美即是

     六种波罗蜜多(paramita)﹔那些步骤即是十地(bhumi)。这

     两者是菩萨实践的主要内容。在这两者之中,抗塞特别重视

     波罗蜜多。他说菩萨的极其重要的工作,是要破除自我。自

     我是成佛的障碍,要破自我,是很不容易的。他说菩萨为了

     达致这个目标,采取两面的做法﹕在行动方面自我牺牲和无

     私服务﹔在认识方面渗透自我不存在的真理。由此抗塞提出

     菩萨必备的两个条件﹕慈悲(compassion)与智慧(wisdom)。

     (注10)他说这两者的结合,有赖于六波罗蜜多的实践。(注 11)

      抗塞的所论,有进于铃木大拙之处。理由是,他不如铃

     木般空泛,却具体地把大乘规定到菩萨方面来﹔而在菩萨方

     面,他更把焦点置于波罗蜜多上。据『般若经』,波罗蜜多

     是菩萨的六面实践,所谓六波罗蜜多。这即是﹕布施(dana)

     、持戒(sile)、忍辱(ksanti)、精进(virya)、禅定(dhyana

     )、智慧(prajna)。前五者可归于慈悲,最后的智慧,则特

     别指空之智慧,即观诸法无自性空的般若智,藉此可渗透自

     我不存在的真理。这六波罗蜜多并不是并行的,而是以般若

     智统率前五波罗蜜多。这点在『小品般若经』(Astasahasrika-

     prajna-paramita) 中说得很清楚。(注 12)

 

     128页

 

      就上所论,在慈悲与智慧之间,抗塞似乎较重智慧。但

     大乘佛教作为一种宗教,或菩萨之所以能成为宗教的理想人

     格,似应以慈悲为重。这慈悲的要点,可以不舍弃世间一意

     概括之。

      抗塞以菩萨来说大乘思想的特色,固甚具体切要。但是

     否全无问题,则仍有商榷之处。关于这点,下文继续讨论。

      以下我们看平川彰论大乘佛教。平川彰首先把菩萨拆分

     为几个项目﹕「菩萨」观念、六波罗蜜多、十地。然后强调

     ﹕这几项都不是大乘所独有,在此之前已出现了。即是﹕「

     菩萨」观念已出现于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中﹔六波罗蜜多的

     教理,已显现于『大事书』(Mahavastu)与『大毘婆沙论』(

     Abhidharma-mahavibhasa-sastra)中﹔而十地思想的萌芽,

     亦可在『大事书』中见到。(注13)平川的意思似是,单凭菩

     萨一点,不足以规定大乘思想的特色。

      在另一方面,平川特别强调『般若经』的空的思想。他

     以为,『般若经』本着无所得的立场,使空的思想深刻化,

     而成为大乘佛教的基本立场。由空使人想到空智(般若)﹔他

     以为,基于这空而来的空智,是大乘佛教的一个特征。『般

     若经』本着空、无所得的立场,而说方便,以进于社会的救

     度。在以社会为目的的运作中,有自己的解脱在。这点与小

     乘佛教不同,后者只谋求个人的救度。他并强调,菩萨的六

     波罗蜜多与十地的修行,若建基于这空的思想之上,便即改

     观,立场也变得不同。(注14)

 

      四、大乘佛教的空论的特色

 

      平川的说法是不错的。「空」是佛教最重要的一个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