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兴起,乃有受用身及变化身的提出。受用身指佛享受佛
法的乐趣时的身,也是专为对菩萨说法而示现的。变化身则
是佛陀为了救度众生而示现出来的种种变化的身体。其最明
显的莫如在历史中真正出现的释迦牟尼。由是便有三身之说
:自性身(svabhavika-kaya,即法身)、受用身
(sambhogika-kaya)、变化身(naimanika-kaya)。
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变化身。它的成立是由于佛陀为了
救渡众生。这众生自是世间的众生。这便透露不舍世间的涵
意。这种身相当于较早期提出的三身(法身、报身、应身)
中的应身,所谓「应」,是佛陀对世间的需求的回应。此中
很有其积极的意义。唯识学派以变化身是成所作智所现,这
益显示它与世间的密切相连。因成所作智是成
131页
办世间种种度生事务的智能,是世间的智慧。
六、大乘经论论大乘佛教
以下我们看大乘经论自身如何论大乘佛教。这样看起码
可以让我们知道大乘经论的作者如何自觉地理解他们自身的
思想。这或许可以补本文开首说我们不能充分知道大乘佛教
兴起的真正原因一点的不足。
首先看『法华经』。该经基本上是通过与小乘作比较,
来论述大乘。该经谓﹕
「若有众生,内有智性,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懃精
进,欲速出三界,自求涅盘,是名声闻乘。 ……若有
众生, 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懃精进,求自然慧,
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乘。 ……若有
众生, 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
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 愍
念安乐无量众生, 得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
」 (注21)
此中论小乘的要点是「欲速出三界,自求涅盘」及「乐独善
寂」;论大乘的要点则是「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
度脱一切」。对比起来,小乘的舍离世间的精神或态度,与
大乘的不舍世间的精神或态度,非常明显。
以下看『大智度论』。该论基本上亦是通过与小乘作比
较,来论述大乘。该论谓﹕
「佛法皆是一种一味,所谓苦尽解脱味。此解脱味有二
种:一者但自为身,二者兼为一切众生。 虽俱求一解
脱门,而有自利、利人之异。是故有大小乘差别。 」
(注 22)
据『大智度论』,大小乘都有同一的目标,这即是解脱。但
两者的做法不同。小乘是自利,只为自身;大乘则是利人,
兼为一切众生。自利是把自身与世间分割开来,这便是舍离
。利人则是把自身与世间结合在一起,视利人即是自利,这
便是不舍。
132页
另外,『大智度论』又以大慈悲心的有无,来判分大乘
与小乘。小乘无大慈悲心,大乘有大慈悲心。(注23)这大慈
悲心是表现于利人的行为中的。
『大智度论』更就智慧言,说小乘的智慧浅薄,不能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