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熊十力的人生哲学(7)
时间:2008-08-11 22:52来源:南开学报,1997年第3期作者:周德丰 点击:
(三)修习之功不在于“减”而在于“增”。熊氏指出:“先儒多半过恃天性,所以他的方法只是减。……若如我说,成能才是成性,这成的意义就是创。所谓天性者,恰是由人创出来的”[①j]这“创”或“增”的过程也便是人生一息不停的向前拓展、拼搏进取的过程,也就是弘扬发挥人性本有的生命力而求发展图新的过程。在熊氏的观念中,无论何人,亦无论人的气质出现多少偏失,人的天性是绝不会剥丧殆尽的,总会有本始生命力根蒂的留存及萌发,这便是人们后天加以修习和创新活动的根据。
(四)去污染修净习。熊氏指出:由于人们具有“本心”与“习心”两种意识,故受此两种意识支配,亦有“净习”与“染习”两种行为。净习是“本体显发之资具”,是“本心”的发用流行,历来儒者所倡导的操存、涵养、思诚、居敬等种种工夫,都是净习。而从“习心”引发出来的行为就是“染习”,它是对本心的侵蚀损坏,甚且取代本心。净染之别亦即善恶之分。熊氏更强调“变染成净”的修习实践,而且认为“染习”亦并非完全消极无用,他说:“夫染虽障本,而亦是引发本来之因。由有染故,觉不自在。不自在故,希欲改造,遂有净习创生。……苟不安于昏愚,夫何忧乎弱丧?故学者首贵立志,终于成能。”[②j]这就昭告世人:只要志存高远,力克昏愚,积极“改造”,纵有过失不足,也能弃旧图新、变染成净,使自己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熊十力的人生哲学提出以下几点综合性的评判意见。熊氏的人生哲学在现代新儒家系统中,堪称首创和范型。其特色在于:第一,他立足中华民族现代化的背景,努力弘扬民族优良文化,特别是深入开拓发掘儒家文化的智慧与精义,在观念建构上完整明晰,在逻辑论证上思辨无碍,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一脉沟通。他对我们古老的华夏文明感情之真挚、理解之透彻、认识之深刻、发掘之得力,罕有其匹。第二,他下力进行中、西、印三大文化体系的比较研究,充分发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力,汲取外域智慧,融合诸家之说,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中外文化的有机结合,并把这种结合奠定在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基石上。第三,他重视宇宙观与人生观的谐和一致,认定:哲学家的宇宙观若不能为社会人生观做基础和论证,将成文字游戏;而哲学家的人生观若不能提升到宇宙观的高度,亦难免体用两橛、本末割裂的偏失。因此,他的人生哲学既有直接的社会现实性,又有“形上”的深刻性。当然,也应看到,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情况下,熊十力未能积极吸纳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的优秀成果,未能自觉接受唯物史观的指导,致使他的人生探索未能达到更新的畛域和更高的境界。此事虽“不能求之于世界观已经固定之老先生”[③j],但却不能不说是一个明显的缺憾。
注释:
①a 《佛家名相通释》,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85年版,第4页。
②a 《新唯识论》第239、282—283页。
①b 以上《十力语要》卷一、卷二、卷三。
②b 《十力语要》卷二。
③b 《读经示要》卷二第15页、卷一第3—4页。
④b 以上《十力语要》卷二。
⑤b 以上《十力语要》卷一。
⑥b 《论六经》,大众书店1951年版,第113页。
①c 《原儒》第958页。
②c 以上《十力语要》卷二、卷四。
③c 《新唯识论》第348页。
④c 《原儒》第549、553—554页。
⑤c 《乾坤衍》第二分第131页。
⑥c 《原儒》第604、642、669—667页。
⑦c 《新唯识论》语体文本,第1页。
①d 《十力语要》卷四:“吾人之生也,必有感触,而后可以为人。感触大者,则为大人;感触小者,则为小人;绝无感触者,则一禽兽而已。”所谓感触者,即忧国忧民之心,己饥己溺之志,亦即今人常说的忧患意识。
②d 《十力语要》卷四。
①e 《十力语要》卷三。
②e 以上《新唯识论》第567、389页。
③e 以上《十力语要》卷三、卷一。
④e 《致徐复观》(1946.6.7)。
⑤e 《读经示要》第386、302页。
⑥e 《十力语要》卷二。
①f 以上《十力语要》卷三、卷二。
②f 《原儒•序》。
③f 《十力语要》卷一。
①g 《读经示要•自序》。
②g 以上《十力语要》卷二、卷四。
①h 以上《十力语要》卷三。
②h 《十力语要》卷四。
③h 以上《原儒》第633、582、633页。
④h 《十力语要初续》第5页。
⑤h 《乾坤衍》第二分第5页。
⑥h 《原儒》。
⑦h 《新唯识论》语体文本第250页。
⑧h 《乾坤衍》第二分第5页。
①i 以上《十力语要》卷一、卷二。
②i 《新唯识论》语体文本,第241页。
③i 《原儒》第539页。
④i 《原儒》第724页。
⑤i 以上《新唯识论》第323、444、315页。
⑥i 《十力语要》卷一。
⑦i 《玄圃论学集》第119页。
⑧i 《十力论学语辑略》第35页。
⑨i 以上《新唯识论》第62、64页。
①j 以上《十力语要》卷一、卷四。
②j 《新唯识论》第71页。
③j 毛泽东:《致章士钊》(1965年7月18日),《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第602页。此语基本精神也适合于熊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