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佛教哲学 >>

工夫理论与境界哲学

分享到:
前言:
 
  本文对禅宗哲学的讨论,是在一个中国哲学整体研究的方法检讨的进路中来进行的,是对于中国哲学的功夫理论的基本哲学问题研究方法的使用尝试,期望由功夫理论的问题意识的揭露与追问,尝试提出解读禅宗哲学的新的工作眼光。
一、禅宗功夫哲学的三种研究层面
二、禅宗是本体论进路的功夫理论
三、同时在宇宙论与本体论观念中来理解的功夫理论
四检别儒佛得由世界观之别异为路径
五、禅门公案中接引活动的境界调升法是坛经风格的真实把捉
六、制式性方法建构的知解趣味是悖离门功夫修持的
七、大珠慧海顿悟入道要门论的功夫哲学
注释:
 
一、禅宗功夫哲学的三种研究层面
  禅宗宗门的理论与实践,从达摩以降的楞伽师到南能北秀以至南宗禅五家七宗的多方分化,其实显现了理论与实践活动的多种风貌,虽然我们总提地以功夫哲学说之,但仍得作出内在的区分,才能显其义理的精确。
  首先,我们要先定位中国禅宗在佛教史上及中国哲学史上的理论特征的方法,就是指出「禅宗是以强调做功夫及其功夫方法的特色而为其特征的,禅宗的强调做功夫,反映出了佛学理论整个的是一个解决人生问题的功夫理论的实际,这是同于中国哲学儒道两家作为哲学理论型态的共同特征的一面。但是禅宗宗师们所作的功夫就大大地与儒道两家路数不同了的,这个路数的不同就要藉由其功夫理论的研究进路中来检索了。
  禅门宗师们为了强调做功夫所发展的功夫理论,基本上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就为这种型态的功夫实践的理论基础作观念的建构,而他们所提出的就是一套以心性功夫为宗本的功夫理论,我们则将以「本体论进路的功夫理论」称说之。但是由于禅宗宗师自达摩以降就是以强调实作功夫为主的宗派,所以他们的心性本体功夫的观念建构在整个大乘佛学的哲理开发上,谈不上有什么创建,基本上可以说只是将大乘佛教的本体论哲学的基本命题转换为是功夫理论的基本哲学问题中的命题主张而已,其中有精彩之处,是对这种心性功夫的信念所显现的功夫气魄,如黄檗希运禅师说:「道在心悟,岂在言说,言说只是化童蒙耳。」[注1]至于他们的功夫理论的真有创获之处,应是在于这种功夫心法的实际操持中的真实意境之展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二种层次的文字记录所显现的理论型态特征之重点。那就是禅门师弟子间彼此印心接引的公案内容,但是公案永远必须是当机的,因为它本来就是接引印心的活动,只不过被记录了下来,是故一落入研究的话就是离了题的。当然如果要对公案进行研究。也就产生了第三种禅门功夫哲学的研究进路,亦即制式性接引机制的探讨,此即临济宗的「四料简」[注2]、「四宾主」[注3]、「四照用」[注4]、曹洞宗的「五位君臣说」[注5]、等,这是一种纯粹思辨性的形式哲学,它当然也还是禅门功夫哲学,只不过就禅宗宗派立场而言,我们认为它是最远离达摩、慧能精神的一种进路。以下我们先从第一个层次的禅宗功夫哲学开始讨论。
二、禅宗是本体论进路的功夫理论
  禅宗师门的这种大乘佛学型态的本体论进路的功夫理论,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此处我们认为有两个重点是要说明的,第一,为什么是心性论中心的。第二,如何地与儒道功夫做区别。我们曾经指出,功夫理论的义理根据在于表述在形上学世界观中的观点,它可以有两种主要的论述型态,其一为宇宙论进路的、其二为本体论进路的。[注6]
  我们就中国哲学方法论研究的角度来看,禅宗哲学作为中国哲学的特质即在于它的主要形式是一种功夫哲学的中心,当然任何的功夫哲学都不能是空头的功夫哲学,它其实是并合于形上学的一组整体表现形态之一个角度,是由存有者功夫活动的进程去彰显哲学体系的基蕴的进路,而禅宗功夫哲学的立足点则是形上学问题中的本体论哲学,亦即是一种本体论进路的功夫哲学。向来讨论禅宗功夫理论的重点是以「心性说」来称述,例如大陆社科院哲学所蒙培元教授即说:「中国佛教的真正代表是禅宗,中国佛教心性论最后完成于禅宗。它在中国心性史上的影响,远非其它各宗所及。」[注7]。以下我们就要讨论如何以「心性说」的理解来建立禅宗本体论进路的功夫哲学。
  首先,「心与性」这两个哲学概念范畴本来就是人存有者的本体概念,所以也有赖永海教授以「本体功夫」称说之道:
「随着大乘佛教把真如、实相、如来藏、佛性我本体化,本体论的思维方法逐渐成为大乘佛教一种最基本的思维方法。……中国佛教就思维方法说,主要是大乘佛教的思维 方法,亦即本体论的思维方法。」[注8]
「如果说,中国禅宗的思想大要可以用「即心即佛、顿悟见性八个字加以概括的话,那么,不论是「即心即佛,还是「顿悟见性,都是以「本体论的思维模式为其最后的根据。」[注9]
 
  赖教授提出「本体论的思维方法」,我们认为这对中国哲学基本问题意识或基本概念范畴的厘清是极有贡献的,而我们所要强调的是,大乘佛教整个的是一个「修行理论」,所以说它是「本体论的思维方法」时,更可以说它是个「本体论进路的功夫理论」,这就是把以基本哲学问题意识为重心的研究方法融贯地运用了起来。
  由于「本体论思维方式」的认识范畴之提出,使得赖教授得以特出地获得讨论阳明功夫学与禅宗功夫学的新眼光。其言:
「王阳明的修养方法几乎在各个方面都深受禅宗修行方法的影响,此中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两种修行方法都是建立在本体论的基础之上。而 「本体功夫:正如王阳明所说的:「一悟尽透。这句话可视为是对于两修行方法的点睛之笔。」[注10]
  王阳明所受的禅宗影响是明确的,但阳明不即为禅,这是因为阳明仍是儒家的世界观,即使两者都是本体功夫,但这只是功夫形式的相同,至于功夫的内容,也就是本体的义涵,却是差异的,这是儒禅之别,我们后文将再提到。
  「本体功夫」以我们的语言就称之为「本体论进路的功夫理论」,这样的工作方式,就是我们对当代中国哲学研究方法所提出的一个「哲学基本范畴」的转向,我们是以一个「基本哲学问题意识的认识进路」来取代「以哲学概念范畴为主的认识进路」,在这个理解进路的转向之后,则更易于我们解读禅宗功夫哲学的型态特殊性。那就是必须要将「基本哲学问题意识中的宇宙论哲学与本体论哲学」的观念建构,汇入功夫理论的研究进路中,来并同地认识这禅宗哲学的研究进程。
  所谓的「心性说」即是对中国哲学研究方法的「哲学概念范畴为主的认识进路」,这在中国哲学研究中的意义乃是在于提出一个传统哲学理论建构的问题意识的概念范畴。学术界发现,当秦汉时代的理论思维集中在「天、地、宇宙」的哲学问题意识中,而魏晋隋唐的理论家们则集中在「本体」的哲学问题意识中来讨论时,原来先秦也罢、贯串两汉隋唐也罢、更且是在宋元明代之中,中国哲学原来都是一个最终归向关于心与性的问题意识的探讨跟发言的哲学活动,心性说才是中国哲学真精神的结穴地,这就是「心性说」的思维要点。[注11]而我们认为「心性说」的提出在哲学研究方法的眼光中来看,就是一种「概念范畴的研究进路」,而我们所说的「哲学基本范畴的转向」,即是在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上企图将「概念范畴」的理解方式转向成为「基本哲学问题」的理解方式。我们认为,心与性是人存有者的活动主体──心,及本质属性──性,不论是从人存有者的本质属性的角度言谈他的活动蕲向──以性说心,或是从他的活动方式去意识他的性格定位──以心说性,这两路的理论进程都是关于功夫活动的理论建构,它们都是人存有者的活动,都是人的修养活动,我们把它放在一个基本哲学问题意识中来诠解时,就是「功夫理论」,而且是本体论进路的功夫理论,因为它是合性说心,性是本体,所以是本体论进路的功夫理论;如果是合气说心的话,那就是宇宙论进路的功夫理论。[注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