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佛教哲学 >>

工夫理论与境界哲学(5)

分享到:

  本文中使用着「十方」、「有情」、「来世」、「成佛」诸概念,前三者在佛教哲学中是可以先放在宇宙论知识系统中来认识它们的概念,「成佛」则是一个综合语言,既是本体复是宇宙更是功夫以及境界,「十方诸佛」显现佛教世界观的多重性,「有情(众生)」又是宇宙论知识中三世间概念之一,而将众生赋予情字,则又是一个本体论意义上的贞定,是要连着十二因缘中的爱取有以及四圣谛中的苦谛的义涵来设定的本体判定,众生有情,情来自爱取,爱取在缘中,全缘是苦,缘是宇宙生灭的实际,本意是空,空才是实相,而非情,情转苦,实非情,故应以空破爱取执,进行本体义涵的内在修证功夫,从宇宙论进路中言说超轮回,转识成智,境界调升,来世成佛。
「问:欲修何法,即得解脱?答:唯有顿悟一门,即得解脱。云何为顿悟?答:顿者顿除妄念,悟者悟无所得。」[注22]
  这是一段开宗明义的文字,观念上提出「顿除妄念,悟无所得」的主张,但这是一个在禅门境界中的观念主张,所以知识上的交代已经结束了,上士闻道勤行之,这就是一切了。而之后的所有文字,可以不必再进行写作及解读。不过禅师写作了,但是后文中的所有文字都不是在我们今天学术研究意义下的理论交代,这个理论交代的知识性铺陈工作,是我们的责任,禅师家后文中的所有看似理论交代的文字,其实都仍是站在同样的禅境中所说的功夫语言,都是在一种境界状态中的名相解译,完全不遵守知识史脉络义的佛教哲学一般知识系统的观念推演,而是以禅修功夫的意识蕲向,来决断名相的使用义涵,是一种在使用状态中的功夫活动,是使用名相来做功夫,而不是解释名相来交代知识,所以我们随后的解读,也将在两种层次上交错进行,一者为站在佛教知识系统的理论铺陈,忠实地将禅师家的功夫文字之理论义涵,架设在符合佛教哲学的知识间架中交代他的观念的成立根据,二者为进入禅师家的语言使用的功夫境界之中,解明他的思维脉络的操作义涵。就以本文而论,禅师家的文字进行实只为禅悟活动的蕲向贞定,一破题即要求做顿悟的功夫,而且不管文字客观义涵的解析,任意将顿悟二字拆开解译,极尽联想之能事,而实非仅为联想,而乃是禅修的要求,要求「顿除妄念悟无所得」,如此即得解脱。这是第一序的诠解。
  我们从理论建立的角度来追问,这样就可以解脱吗?这时候就是我们必须抛开禅师家的学佛功课的功夫操作型态,而需以一般学术意义的理论活动来予以解说的时候了。当然我们所要进行的理论解释可以是一个无穷尽的佛教哲学的铺陈,这就又像是以前人讲经的一个字讲了一天的样子,这也不适合本文的进行,而且佛教哲理就是一套,直指核心的观念抓摄就是几组核心命题,以下所有的文字解译都是要面对佛理解析的,所以我们也就简单提纲地掌握一下。佛教解脱论乃终极于成佛,意即功夫以达佛境为的,佛境是经离缘起证般若的本体宇宙功夫的结果,然而禅宗是唯论本体解悟的心行功夫系统,宇宙论意义的禅坐功夫是过程中的必然历程,相对而言是解脱的客观面结构意义,解脱是主体的活动,最终的境界是一个心灵意识的状态,所以主体的活动应为以心摄体的心法修持为要目,所以是本体论进路的一超直入的功夫型态,所以除妄「念」与「悟」无所得两事都从本体论进路的心法功夫处发言,而唯识哲学的发展,也是整体地将佛教世界观定位在意识性的本体论义涵中,所以从本体论的进路来言说功夫,是禅宗哲学为成佛功夫抓摄的根本要害之地。至于为何是除妄念及悟无所得为其心法的内容呢?这就要由佛学本体论的最高境界范畴是一个般若义的自性清净状态中言,本体既是清净,而存有者又是五蕴积聚而有,故而功夫即是放舍即是除,本体是般若义的自性空,故所悟者乃以无所得为悟。
  我们的第二序的诠释工作是对禅师家的诠释的再诠释,这两者都是离开了功夫操作的主轴的思维活动,都是功夫的知识性解说活动,都不是功夫的直接操作性行为,都是余食赘行,但这就是理论的活动,是对一个全体是功夫的修持活动的理论性解说。和尚言:
「问:从何而修?答:从根本修。云何从根本修?答:心为根本。云何知心为根本?答:《楞伽经》云:“心生即种种法生,心灭即种种法灭。”《维摩经》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遗教经》云:“但制心一处,无事不办。”经云:“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智人调心不调身,愚人调身不调心。”《佛名经》云:“罪从心生,还从心灭,故知善恶一切,皆由自心,所以心为根本也。若求解脱者,先须识根本。若不达此理,虚费功劳;于外相求,无有是处。《禅门经》云:“于外相求,虽经劫数,终不能成;于内觉观,如一念顷,即证菩提。”」[注23]
  禅宗自认为他们所进行的修持活动是成佛功夫的根本关键要害之地,所以直接表明修持活动要从根本修,事实上,任一宗教哲学的修持功夫包括佛教教内各系的修证体系都是以掌握世界真理而进行的终极性追求真理的活动,只当在知识铺陈的工作中,显现了多重的活动层面,禅宗宗门之内则特别摄取佛教宗教活动的修持活动层面,并且直接以本体实相的般若智慧之领会境界,作为功夫修持的心法进路,本体实相是理性活动的终境,因此是本体论进路的功夫活动的根本,所以禅师家直接说要从根本修。至于其以心为根本,就是再次明指功夫活动即是处理自己心性境界的活动,自己心性境界是在于自己存在主体放达于宇宙天地间的整体意义,是将自我键入于宇宙天地整体的根本实相中的状态,是以本体论的真实来作为自性境界的内涵,所以功夫的操作以心法为先,根本上就是心法而已,肉体的修炼在万法唯心的本体论命题中,已被全福收摄进来,在根本的意义上那只是一些历程中的情状,所以禅定的等次性知识,是修证的第二序知解,然其仍为必然,但是不是论究的终点,终点是本体境界与自性境界的情状,所以要从心上说,所以要从心上修念上断悟中来成佛去。故云心为根本。文后复引诸经文以明其说,则显示了禅门功夫理论的基于佛教哲学内部义理而开展的本质,并不是禅师家们的孤诣独发,是绝对能从经文涵义里提领而出的东西,是从经文中的若干要项里旋动粹提的精华。
  引《楞伽经》经文云:这天地宇宙的根本真相是一个意义的结构,也就是一个万法唯心的讲法,落实在人存有者的意识知觉中而言的话,世界的情状乃随念而显也由心而变,对于人存有者要追求的那个世界实相的绝对意义境界而言,也就是那个入道的佛境而言,所应该做的努力就是去除所有因妄念邪迷而执住的妄境,妄境既除则自心所开显的意境就是入佛之境了。所以心法的修持是第一要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