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佛教哲学 >>

工夫理论与境界哲学(6)

分享到:

  引《维摩经》经文云:宇宙论意义的客观世界存在也是以意识存在的意义为它的存在的根本道理,所以一个极为理想的客观的存在界的出现是可以预期的,然而我们对于这样的一种极为理想的客观世界的祈求是要如何进行呢?那当然就是在一个本体进路的功夫修持中来由主观的意境的开显而同一合汇于那个客观的理想意境的世界之中,于是这个主客合汇的活动的根本道理,原来是植基于作为修行主体的人存有者的意境状态之中的,随着主体功夫的精纯,客观的世界意境的融取之途即已显明,这就是关键地,所以先论心法为要。
  引《遗教经文》云:我们所有的学佛拜佛礼佛坐禅布施早课晚课的林林总总,就是为求成佛之道而已,这个根本的目标不能错置折扣歧出弱化,既为成佛,则是自己成佛,非为他人成佛,所以是自己要下功夫努力的事业,功夫的关键就在心地上的般若智慧的通达开透而已,所以我们所有的佛事活动的要紧,就在处理自心,心地功夫进准了,所有佛事活动的主轴就抓住了,所谓该怎么办就怎么办的绝对性理念就可以操存自若了。是故,理解了佛学义理系统中的最高智能概念的修行者,便把追求最终理想境界的活动永恒地制定在自我心性的功夫处理上,而不会误以为有任何理想的外在境界或理想的存有对象可以企想,以为透过他在存有的协助即可使自我主体得获理想境界的成就。而这却正是愚昧的人的作法。同样地,追求理想境界的修行者,知道功夫的要紧是在本体论进路的心意识的锻炼功课上,而不在于宇宙论进路的身体修炼之活动中。所以一直努力进行着的是在念虑心志意识状态的处理,而不会真正用力于气血筋脉魂魄的调弄上。
  引《佛名经》云:人身我体的存在,是一个五蕴积聚的结构,除了肉体色身以外,其余四蕴都是一种意识意义的存在结合体,可以说人存有者的人体宇宙学的结构问题,佛家是交给心色二法的共构而成来说明的,而佛家讲无我,即是对这个五蕴积聚的存在我体的实体性存在义涵之否定,一方面它是以聚而有,无聚则无,聚因缘起,辗转纠结,方纔人我灿然,故而根本无我;二方面它不清净,缘起起于无明,爱执辗转,业力牵引,聚而不散,迷复又迷,并非一个理想的存有境界,故应离迷趣智离此无我趣入法体真我,这个罪的活动正就是五蕴聚业为我的过程与实际,所以是一个执取的意识为先导,一个五蕴的业体为结果,所以罪的来源根本在心,修证清净的功夫活动的根本义因也在心,故为由心灭罪,实为灭其再聚为业之实际,所以有忏悔的修门,是功夫做在自心上的功课,而不是社会意义的有罪无罪,亦非社会意义的是善是恶,从成佛之道唯是众生自度之义而言,功夫根本皆在自心境界的清净觉醒上,永远与外在社会观点的赋予攫取认同之事无根本关系。务于此者是徒费虚劳。
  引《禅门经》云:在佛教宇宙论哲学中,对于人存有者在整体宇宙中的存在意义,有一个生死轮回迁流不止难以计数的长时性历程,但是这个长时性的历程从人存有者的本体论进路来关怀的话,却是一个长时性的迷惘的历程,所以人存有者应该追求自我智慧的觉醒与开发,使自我达致永恒的清醒的境界,而这个追求的功课,正是禅宗家师们所戮力于斯的目标,不断地提醒功夫力量的正确下手处,乃在自心的境界调整上,假使修行者在成佛功课的操作上,所进行的都是对于外在社会的对待互动,所看重的,都是外在社会的意义赋予,而不是主体自心的境界转换的功课的话,那么努力再久,终不得证入最高智慧境界,如果把用力的动向置于自心意境的提升,清楚明白地定心于般若清净的智慧觉醒状态之中,那么当下的存有者意境即与觉悟者等,当然这是一个本体论进路的状态言说,人存有者在一个本体论义涵下的觉证状态之中,是一个准佛意境,而其终成为佛者,则是永时性的在于觉证意境,如此即为已然完成了宇宙论进路意义的同证清净法体之义涵,所以本体论的功夫进路是其修证活动的起手入径,已是其修证活动在意义定准上的根本入径,然后经过永时性的宇宙本体之同构并进的功夫开展,则即有证入佛境的根本实际。所以用功夫于心上自证,是其可能性的准确开展,可能性开展不准确,即若非用功于心上,则永无证及之时,准确的可能性开展的活动本身,当下已与绝对的觉悟境界在本体的义涵上同证为一。
「问:夫修根本,以何法修?答:惟坐禅,禅定即得。《禅门经》云:“求佛圣智,要即禅定;若无禅定,念想喧动,坏其善根。”问:云何为禅,云何为定?答:妄念不生为禅,坐见本性为定。本性者是汝无生心,定者对境无心,八风不能动。八风者,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是名八风。若得如是定者,虽是凡夫,即入佛位。何以故?《菩萨戒经》云:“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得如是者,即名解脱,亦名达彼岸。超六度,越三界。大力菩萨,无量力尊,是大丈夫。”」[注24]
  既已明言在心上作根本之修行活动,那么这个心法要如何操持呢?禅师家以坐禅禅定之名号说之,其实可以以任何名号说之,因为禅师家从来不顾名相的在于佛教知识系统中的客观使用义涵,从来都是一个在主观界定的使用需要下当下赋予意义,在一个意义的更抽象向上升起的思维活动中,如何论禅如何论定如何论禅定都是极为自在的观念设定之事了,文中对禅定有两重解说,一为引禅门经语说,二为禅师家自己说。
  引《禅门经》语说的要点即在禅定定力之强调。就基本佛教教义系统内的禅定知识而言,禅定是修持的功夫,这种功夫进行是思维念虑的活动,所以禅定之修是一种思维之修,修持是为境界之提升,境界之提升在佛教教义中有着基本的知识交代,一种简明的说法是四禅八定[注25]之说,是一个修行主体的意识开发的历程,历程中彰显的是存有境界的开展,是主体的境界的扩展而意识到客观的世界的扩展,所以四禅八定是一个层层上冲的等级,是一个客观的世界随着主观的活动而显出化的历程,历程中的实际是主观的思维,禅定的功夫就是在强化这个思维的定力,这个定力的内容就是意识的清醒程度之各种状态,层层上拾的状态要保守不失,所以极需定力证量的维护。
  禅师家自己设定的谓禅谓定的解说,是以本体论进路的心法功夫为义解,破无明迷执证清净法身的宇宙本体功夫的操作要点就在自心的当下清净状态境界之中,所以是「妄念不生坐见本性」,此禅此定分说合说即便换一名相来说其本意皆仍如此,故而禅师家得自在自如地分合禅定谓义。本性是人存有者的根本境界,人存有者的根本境界也就是宇宙本体的根本境界,这是宗教哲学系统的理论实践的双路并行的一贯义涵,所以人存有者的根本境界也就是人存有者的理想境界,理想境界是清净无染无执的般若意境,所以是「无生心」,无生心是无生情执欲想之心,是心之定着在清净状态者,是对于一切外境的迁流变幻都无所动心,所以是「定者对境无心」,言其「八风不能动」者,是以八种人世情境的情欲钩牵之事来考验无生心的定力,要有禅定的功夫就是要有制心的能力,禅师家的功夫就是对治己心的能力,心是万法的根本之意义在此获得了最真实的检证,如果修证者在任何一种情绪牵染的外境中动了情绪,那就是以意识存在的力量再度强化自己的业力因缘,于是一个杂染不纯的蕴积之我的状态就再度每况愈下,谈何修证!又有何境界提升之事可言!功夫根本没有成为意识状态中的真实,功夫修证事就是要成为日用动静中的操存力量,此为定,为止,为禅,在八种钩牵甚至八十八种更至不计其数的细腻的人世心思意境中,修证主体皆能定而不动,这就是清净体的境界,这就是佛境之证入,实无凡圣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