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人间佛教 >>

人间佛教史观(6)

分享到:

   五、教团之四大会议与圣典成立

   释尊人间说法垂五十年,其法语之流传于今日者,赖于
结集之编辑也。因说时或无文字之记载,由于读者之记忆传
诵,时地之广,说法之多,非有编辑,不能使信徒信守有规
,更不能遗传


358页
后世,指导迷津。故佛临灭时,即定编辑之规,按佛教编辑
,非止一次,第一次编辑为大迦叶等五百人,于佛灭后不久
,在释尊说法中心地摩揭陀国王舍城毕波罗窟(七叶窟)之内
举行,以大迦叶为上座,由优婆离阿难等助之,而诵昙摩(
法)与毘奈耶(律),其时国王阿阇世王极表赞助,供其所需
也。传此第一次所诵出者为四阿含等,按此编辑为根本圣典
之历史,至二藏三藏四藏等之异,诵出人物之别,可稽诸史
也。迨佛灭百余年有第二次编辑,法众七百,名曰七百集法
,地在毗舍离国,又名毗舍离结集,相传此次编辑与第一次
编辑及后第三第四次编辑不同。考此次之编辑,并未诵出若
干种经律,乃为当时教团僧众十种非法事之裁定,即对于教
团规律之改定之会议也,主持运动者为耶舍尊者。明白言之
,盖此次集会,所谓由耶舍目睹徒众非法行为,乃集四方主
要之长老,而作革命运动也。裁定匡正十条戒律之异说,故
此会殆为一改革教团制度。整理统一徒众为之会议也。虽然
,教团之分裂,实基于此。第三波叱厘子城结集者,因阿育
王平等保护宗教,婆罗门与佛弟子常杂处纷争不止,故编集
圣典,而集会议,以救其弊,以分其界限,或说为淘汰凡圣
之集会也。会议之众,合千大德比丘以目犍连子帝须为上座
,各提出各宗要义,遮他立论,以成一书,即论事论。按此
次所谓结集者,乃一澄清法众之会议也。第四次会议在迦湿
弥罗由胁尊者领导,五百人之集议,编释毗婆沙事,虽有部
专门之编辑,范围不广,而因依迦腻色迦王之命,在国王保
护之下,其势亦颇大也。按此次集会,可曰佛教教理研究会
(研究发智论),其二


359页
百卷之大婆沙,即研究会之成绩也。虽然,此教团分裂后之
事也。总以上之四大集会,可寻佛陀灭后,人间佛教之开展
与变化。今将四次会议,表之如次﹕
次  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会  议 订立教规
教法会议 改制整理
会议 澄清法众
会议 教理研究
大会
与会要人
人数 五百人
  七百人
  一千人
  五百人
 
主 持 者
人数
  迦叶等
 
  耶舍尊者
僧众革命
众 目犍连子
帝须
  胁尊者等
 
 
护 法 者
 
  阿阇世王
 
    阿育王
 
  迦腻色迦

 
会议成绩
(结集)
 
  订立教规
依戒为师
诵出四阿
含等 改革僧众
行为
 
  审定佛教
宗义要点
与外道不
同 研究佛教
教义出大
毘婆沙论
 
年  代
 
 
  佛灭之初 佛灭百余

 
     
 
│ 年  代 │佛灭之初│佛灭百余│││
│││年   │││
├────┼────┼────┼────┼────┤
│ 地  点 │摩竭陀国│毘舍离城│波叱厘子│迦湿弥罗│
││王舍城  ││城   ││
└────┴────┴────┴────┴────┘
   由上四次大会,圣典渐次成立﹔教团生活,则屡变屡衰
。然亦可窥释尊去世以后,佛教信徒人间佛教运动之一斑也
。观夫史迹之所传,其每一结集会议,必有国家当局保护,
改革必有所成就,今就末法之秋,求如耶舍胁尊者等之大勇
无畏佛教革命领袖者不可得矣﹗


360页
  
 四、中世近世人间佛教

   一、人间佛教与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以入世救世为其根本精神,以先度众生后成菩
提为其宏大誓愿,故与人间佛教上所建设之小乘佛教不可同
日语也。盖小乘佛教乃依人间而出人间者,大乘佛教则在人
间而觉悟人间者。故从大乘佛教之救世精神上观之,则人间
佛教即大乘佛教之实现,大乘佛教乃人间佛教之法幢,虽大
乘佛教不止教化人间,而其教化一切众生之安立基础,仍不
外人间世也。故祖师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
求菩提,犹如觅兔角。」复次,诸佛之人间成佛与菩萨之人
间教化,皆为实现其大乘救世精神于人间世也。故经有佛制
不许菩萨深入禅定,生长寿天及二乘地之教诫,专令一向不
舍众生直至成佛。故知谈大乘佛教者,不可超越人间佛教,
应知大乘佛教,即是人间佛教,实行人间佛教,亦即是实行
大乘佛教也。
  
二、菩萨深入人间之心理

   佛灭后七百年顷,印度崇行大乘,为人间佛教,佛灭后
第二期之运动,由出世而返归入世者也。
   印度佛教至马鸣而倡大乘,迄龙树无着世亲等而极盛,
其主教之士,皆为依小乘而出家者。


361页

大乘佛教在教法上思想上,应为全系佛法之进步,即其教团
之组织与教化人间之方法,亦大有转变也。如因婆罗门之猖
獗,而以秘密教摄化之。夫大乘佛教以大慈与大悲之心念为
入世之精神,倘无大慈悲心,则绝不能入世救生,实行人间
佛教。所谓大慈心者,谓救世之人,其心应尽众生界而慈爱
众生。然众生界无量,菩萨之大慈亦复无量。如经云﹕「慈
性安隐,离诸怖畏,慈善根力,随顺圣道。慈能令彼多瞋暴
恶不忍众生,舍离暴恶。慈能将导一切众生,趣于解脱。慈
能离彼鄙贱下劣。慈为坦路,善道涅盘归趣之所。」以如是
之大慈心力,能与一切有情快乐。观诸众生,常怀慈善。以
其与一切众生乐故,则能忍受劳苦牺牲个己之一切享受,而
施诸众生。
   大悲心者,谓救世之人于一切众生应起救苦之念,一切
佛法以大悲为首故也。如大宝积经云﹕
  
     菩萨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度诸众生,行于大悲
   ,毕竟不舍一切众生。菩萨摩诃萨行大悲时,观诸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