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2页
逐,逃迸先避,临大峻崖,穷途所逼,夜中嗥叫。菩
萨观是事已,于彼众生,发起大悲,我当为彼宣说妙
法,令其永断诸欲烦恼。
复次,菩萨观诸众生,为慢所害,计我为胜,由恃此
故,应可问讯,而不问讯。应可礼拜,而不礼拜。于
诸长者心无敬顺,于诸重师,不加祇仰。于聪叡者,
而不请问﹕何等为善﹖何等不善﹖何等应修﹖何等不
修﹖何等应作﹖何等不作﹖何等有罪﹖何等无罪﹖何
等为道﹖何等为三摩地﹖何等为解脱﹖如是等法,曾
未明了﹔但自计我为胜为尊。菩萨观已,于诸众生,
起大悲心,我当为彼说微妙法,令其永断一切憍慢种
故。
乃至观诸众生,一切痛苦,为拔除故,不惜身命而救拔之,
如是大悲之心,遍众生界,深入人间。作自所作,善作所作
,不变异作,为诸众生作所应作。一切众生,如意圆满,是
为菩萨深入人间,救度人间之大乘心理。
三、悲与智之发展
夫为出类拔萃之丈夫,当有不凡之心志,方足成其不凡
之事业也。菩萨之大悲心理,并非一时热爱所生,全由众生
之痛苦环境以激发之。观人间痛苦悲感之深,如丧考妣,情
无以加。如大丈夫论云﹕「有悲心者,见苦众生,虽不能教
,可不能叹言﹕苦哉众生﹗见众生为贪欲瞋恚愚痴所病,生
老病死之苦,常为痛苦之所恼逼。怪哉众生堕是大苦﹗世间
众生,身苦心苦,常为结业
363页
之所破坏。鸣呼﹗怪哉﹗世间众生逼迫之苦,何有菩萨而不
生悲﹖身在于驶流没生死无穷可畏大苦海。众生常为苦苦所
苦,行苦所苦,坏苦所苦。若见一苦,足生悲因,况复具足
三苦﹖」又云﹕「愚痴众生,常为百千诸苦所苦,若见一苦
,应生悲心,况复百千诸苦﹖」又云﹕「若闻世间种种无量
诸苦,石尚应软,况有心者而不生悲﹖若闻世间悲呼之声,
枯树犹应生华,况有心者而不生悲﹖」又云﹕「有悲心者,
菩提之果,便在掌中。」吾人今日所处之世间,非一极大之
痛苦牢狱耶﹖所有之身心,非一纯苦之蕴聚耶﹖推己及人,
大悲之心,油然而生,悲泣堕泪,何能己已﹗如大丈夫论又
云﹕「菩萨悲心,犹如雪聚,雪聚见日,则皆融消。菩萨悲
心,见苦众生,悲心雪聚,故眼中流泪。」又云﹕「计菩萨
堕泪以来,多四大海水,世间众生,舍于亲属,悲泣堕泪,
不及菩萨,见贫苦众生,无财施时,悲泣堕泪。」嗟夫﹗今
日世界人类之痛苦,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不可言喻﹗安得
具大悲心之菩萨出现于世,一洒其同情之泪耶﹖
佛教传布人间,自佛灭七百年后,此种以大悲为中心之
运动,日益增盛,征诸大乘佛教史之发展,可以喻矣﹗亦唯
以此大悲为首为导之方便佛教,始有今日之种种遗留。吾人
三生有幸,千劫难逢,今既沐于人间佛教之大悲水中,当以
之稍润菩提之心苗矣﹗或曰﹕世界所传之佛教,由印度而锡
兰而西藏等,有三时期﹕第一期小乘佛教,为人间佛教之基
础。第二期大乘佛教,曰空曰有,均为人间佛教之智的发展
。第三期大乘佛教,重于回智向世,开智利生,摄受方便,
密法
364页
斯尚,咸为人间佛教之悲的发展。
四、菩萨深入人间之事业
菩萨除自生活职业,其入世度生当无一定之事业,所谓
随一切众生之机感,应以何法而度者,即以何法而度之。应
现何身而得度者,即现何身而度之。如法华经云﹕「应以小
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
现长者身而为说法。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
法。应以宰官身而得度者,既现宰官身而为说法。应以婆罗
门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
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等身而为说法。应以妇女身得
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
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又如地藏经等,菩萨观众生之作恶
而说报应,使离恶业,导入安乐,置于正路。
菩萨本其大悲心愿,入世度生﹔其度生之方便,又复随
类随机以度之。然其万行大总,在于六度,众善所尚,厥为
四摄。六度之义,极广极深。最初入世,方便所归,莫若四
摄事焉。言四摄事者,曰布施、曰利行、曰爱语、曰同事。
布施事者,谓在人间,随人所求,踊跃欢喜,无不施与。利
行事者,谓随自职业,利乐众生。爱语事者,一切众生,皆
喜利益语言,赞叹语言,故于社会中,社交纷杂,人类个性
,亦复不一,菩萨随其根性,以柔软语而摄受之。同事事者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欲救众生,当同其类,宜若所作,
方便将导,而安立之。从此四摄事而推行
365页
六度事、十波罗蜜事、严净佛土事、饶益众生事、求一切智
智事、究竟圆满无上菩提事,皆人间佛教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