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人间佛教 >>

佛法在人间——何绵山(4)

分享到:

三、向青少年弘法

(一)“静思语”教学。“静思语”为慈济功德会证严法师平时开示语录汇编,曾编辑成多册一版再版。这些语录不用深典,不重华词,却深入浅出,从现实生活常中开发出深刻的道理,语诚而敬,虽温婉却让人易于接受。许多学校教师将其研发为教材,将爱心与智慧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对儿童进行教育,旨在使儿童受到证严法师的精神感召,由此引导儿童认识体会“静思语”的智慧,并落实“静思语”的精神。“静思语”的教学曾风行一时,“孩子们如脱胎换骨般,懂得明辨事理,变得有礼貌、有上进心、宽容心和感恩心,家长们的喜悦心情更是难以言喻,他们记下联络簿上老师请学生抄写的‘好话’,并重新调整自我身行和亲子相待关系。”教师们在“静思语”的教学实践中创造了许多教学方法,已有诸多文章进行总结,并有研究生以此为研究的内容写出论文。“静思语”的教学法还引起海外有关专家关注,如1994年3月,美国加州中文学校校长一行十六人到台北市博爱小学参观,发现“静思语”教学法,他们针对教学方式、教材选择及教法详细提出询问后,如获至宝地表示,这就是他们走遍各地所要找寻的教学法。

(二)让佛法进学校。一些佛教界高僧大德对佛法、佛理的阐述,往往结合现实生活实际,深入浅出地说明待人处世的人生道理,简洁易懂,很容易被学子们接受。如佛光山文教基金会组织有关专家,精挑细选出星云法师著作中适合于中小学生学习的内容,编辑成《金玉满堂》教材,向嘉义市五十六所中小学学生捐赠。嘉义市负责人表示:社会出现乱象,辅导学生正确学习是各级学校的当务之急,从星云大师著作中精挑细选编辑而成的《金玉满堂》,不但节省学生选书的时间,更是美化、净化心灵的最佳教材,将其赠送各校,让莘莘学子在价值观念紊乱的时代能得到心灵净化。圆福寺住持觉禹法师指出:佛光山开山以来,己培养不少人材投入文教事业,以辅足家庭、社会教育的不足,未来更会持续进行。佛光山文教基金会执行长妙圆法师则介绍指出:佛光山文教基金会的开创宗旨,如积极奖助专业人材及优秀青年进修佛学、推动百万人兴学、编撰教材等工作,希望大家能多用教材来教育学子。学校用佛法来安定考生的心情,已为不少学校所采纳。如2009年的大学学测即将开始,为缓解考生紧张情绪,安定考生心情,兴华中学校长于1月9日带领应届二百余位高三毕业生至圆福寺,进行“美梦成真一一考生祈福”活动。圆福寺住持觉禹法师为大家开示,并带领考生念佛、礼佛,诵读(为考生祈愿文),致法语福带,希望透过信仰力量,让考生心情安定,情绪稳定,发挥实力,金榜题名。

(三)出家师父与在校青少年学生的心灵对话。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地区经济的发展,台湾社会结构产生了急剧的变化,家庭的功能日趋哀弱,给教育带来相当大的冲击,许多青少年偏差行为日益增加,不良习气严重泛滥,学校和家庭均感困扰,社会各界深为不安,一些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防制青少年偏差行为辅导策略收效并不显著。台湾佛教界面对这一情况,纷纷投入社会教育工作和校外辅导活动。南投县名闻乡“白毫禅寺”住持禅心法师,从上个世纪80年代就走入监狱、公园及孩子流连的地方,帮助无数青少年远离罪恶,找回自我。寺中其他的法师和修行居土,受到禅心法师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召,也怀有共同的理念与使命,遂创立“白毫学园”,并举办“国中(初中)学生无尘营”,以佛教的教育理念、生活仪范,以及师父们的身教,给学生们以崭新的生活体验,启发他们通过自省,种下善根,激励向上的意志,重新迈向未来。从1992年起,白毫禅寺白毫文教基金会与台北市“教育局”合办“国中(初中)无尘营”,前后八个梯次,每梯次近百名师生参加。活动时间每梯次六天五夜,课程安排有寺院巡礼、学佛行仪、朝山、小队活动等,动静结合的活动内容,使参加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来参加无尘营活动的孩子,许多都曾有过逃课、离家出走,迷恋游戏机、打架、飙车、抽烟、泡酒巴甚至吸毒的不良行为,他们来参与无尘营活动或许不是主动的,但是在一个远离尘啸的安祥环境里,经过师父们以佛教精神耐心教导和抚慰,孩子们得到了启发并能自省,过去的生活若渐渐退去,使枯竭的心灵再现了生机。一批又一批经过无尘营洗礼的孩子们又回到五光十色的红尘世界,已经树立起向上的意志和重新开拓努力的信心。

(四)佛教界对偏离学生的帮助。近年来,台湾社会变化,家庭结构改变,学校教育缺失,多元个人价值和功利的社会关系等因素所致,使相当的青少年学生中途辍学,成为了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台湾佛教界有感于挽救这部分偏离学生的重要,积极进行对中途辍学青少年学生的帮助工作,收到了明显效果,并引起教育部门和社会人士的重视。仅以南投县白毫禅寺举办“白毫学园”辅导中途辍学生为例,他们的经验,成为了后续举办或推广中途辍学学生辅导工作的参考。1995年12月,白毫禅寺住持禅心法师接受台北市“教育局”委托,在寺中举办第一期的“白毫学园”,接待台北市中途辍学的国中(初中)学生,进行辅导工作,时间为半年,即1995年12月至1996年6月。参加这期“白毫学园”接受辅导的学生,在来白毫寺之前,他们飚车、喝酒、出入PUB、不回家、打架、逃学,中途辍学后,生活更是混乱,身心更加不能安定。来到白毫后,他们依然不能安定。因此,禅心法师指出,要给孩子们一个情境,一个境的教育,就是境教。情境的教育,里面有物、环境和人,人事物结合的“情境教育”。也就是说,必须给这些孩子最需要、最适合的整体学习环境与生活空间,让他们的身心安定下来。这种“情境教育”的理念,贯穿于“白毫学园”辅导活动的始终。白毫学园让中途辍学学生在感到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辅导和引导,主要通过:一是劳动教育,包括“出坡”和“种菜、认养苗圃”两部分,“出坡”是佛门里出家人利用早斋后或其他有空的时间,整理寺院环境或进行各种卫生扫除的工作,学生们初来时最讨厌“出坡”,但师父们带着他们,亲自动手打扫给他们看,打扫完后又和他们闲聊读心,渐渐地学生们喜欢“出坡了”;“种菜、认养苗圃”也是一样,在劳动中学生们体验了辛苦和甘甜,在心中播下了善根。二是佛教精神教育。学生们和寺里的师父一同进行早、晚课,感受佛教精神,在“回向”的时候,师父会要求学生将今天的功德布施给他关心的任何一个人,如“祝某某身体健康”、“祝某某考试顺利”等。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无形中拉近了与他生活中有关系的许多人的距离,学会了肯定和关心别人。三是安排适当的课程目标。针对学生们的能力,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为他们重新设立学习目标的范围,在他们能力可以完成的范围下学习,如请学校老师为他们进行补救,教学英语、数学等课程。有的学生,过去对数学最感头痛,现在不但能安下心来学习,而且还主动要求多上两节数学课。此外,学园中还提供了烹饪、美发、绘画等技艺课程,这些安排不但有助于学生继续升学和将来就业的需要,也培养了他们各方面的发展兴趣,改变了以往的不良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