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历史 >> 汉魏两晋佛教史 >>

六朝僧侣:文化交流的特殊使者(7)

分享到:

   我认为,当时文人突然热衷于这种题材的创作,还是得从佛教思想的影响上寻找答案。根据传统的看法,僧侣本来不准观看一切娱乐性的活动,这也是僧律所规定下来的。如隋代智顗《童蒙止观》说,凡欲坐禅修习,必须诃责五欲,即色、声、香、味、触。声欲排在第二,“所谓箜篌、筝、笛、丝竹、金石音乐之声及男女歌咏赞诵等声”均谓之声欲。在佛教看来,声欲足以使人心醉狂乱(注:李安:《童蒙止观校释》,中华书局,1988年。)。但这已是南朝后期的情形。况且,对这些条例也不能过分绝对化。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的变文、宝卷不用说,“至迟在贵霜朝时代的西北印度,这规定已经变成了空文。不然,我们无法解释马鸣在《佛所行赞》中描写女色,创作佛教戏曲的事实。可见为了宣传佛教的教义,从某个阶段起佛教开始利用戏剧、赞佛偈等文艺吸引了群众。在龟兹出土的文献中,从公元二世纪开始出现多种梵文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估计是在佛教仪礼中歌赞佛德的。‘外书音声’是跟这个潮流有关。”(注:平田昌司:《梵赞与四声论》,第2届国际声韵学学术研讨会论文,1992年。又《中国赞佛诗的起源》,日本中国学会第45届年会论文,1993年。)这样的推论给我们很大的启发。英国学者约翰•马歇尔的名著《犍陀罗佛教艺术》曾这样介绍一组“彩女睡眠”的浮雕:“其中一个睡女翘着二郎腿靠在高背藤椅上,胳膊弯曲,支撑着垂下的头部,左边一个睡女头放在手上,后面第三个睡女手持六弦琴。这件残片以及发现于达摩罗基诃的其他残片都有一个特点:雕出的女像体态匀称丰满,薄薄的紧身外衣能很好地透出他们苗条的身段。”(注:约翰•马歇尔:《犍陀罗佛教艺术》,王冀青译,甘肃教育出版社,1989年。)这种描写女性睡眠的艺术,我们在《玉台新咏》中经常看到。两者之间是否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呢?我个人宁愿倾向于积极的推测。仅从这点看,关于宫体诗兴盛的特殊背景及其文化内涵,就有待于我们作更深入的探讨(注:汪春泓《论佛教与梁代宫体诗之产生》对此有所论述,《文学评论》1991年第5期。)。
   至于佛教对于中古文学概念、中古文学思想等方面的影响,更是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的重要课题,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注:譬如蒋述卓《佛经传译与中古文学思潮》(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普慧《南朝佛教与文学》(中华书局,2003年)等均有很深入的讨论。)。中古时期两部最重要的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和《诗品》均与佛教思想的传播有着重要关系。《文心雕龙》既是一部齐梁以前的文学史著作,更是一部体大思精的理论专著,体被文质,空前绝后。对这一特异现象的解释,我们无法绕过佛学影响这一重要环节。《诗品》不仅品评诗僧的作品,而且,在品评标准、理论命题等方面,也无不渗透着佛教的影响。我过去曾撰写《一桩未了的学术公案——对钟嵘〈诗品〉“滋味”说理论来源的一个推测》(注:刘跃进:《一桩未了的学术公案——对钟嵘〈诗品〉“滋味”说理论来源的一个推测》,《许昌师专学报》2001年第4期。)对此试作探讨,还只是推测性的意见,未敢师心自是,很希望能有机会围绕着这类问题再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