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历史 >> 印度大乘佛教史 >>

古代印度密教观音信仰的产生与演变(2)

分享到:

在7世纪中叶纯密型观音信仰产生之前,比较有名的杂密型观音信仰的经典还有:《观世音忏悔除罪咒经》、《大悲观世音菩萨摩诃萨说大陀罗尼神咒》、《观世音菩萨心陀罗尼》、《请观世音自护护他陀罗尼》、《观世音说治五舌塞喉陀罗尼》、《观世音说烧花应现得愿陀罗尼》、《观世音说灭罪得愿陀罗尼》、《观世音说除一切眼痛陀罗尼》、《观世音说治热病陀罗尼》、《观世音说除一切颠狂魍魉鬼神陀罗尼》、《观世音说除种种怖畏陀罗尼》、《观世音说除一切肿陀罗尼》、《观世音说除身体诸痛陀罗尼》、《观世音说除卒腹痛陀罗尼》、《观世音说除中毒乃至已死陀罗尼》、《观世音说除卒病闷绝不自觉者陀罗尼》、《观世音说除种种癞病乃至伤破咒陀罗尼》、《观世音说咒涧底土吹之令毒气不行陀罗尼》、《观世音说咒药服得一闻持陀罗尼》、《观世音说咒五种色昌蒲服得闻持不忘陀罗尼》、《观世音说除病肌生陀罗尼》、《观世音说咒土治赤白下痢陀罗尼》、《观世音说咒草试一切痛处即除愈陀罗尼》、《观世音说随心所愿陀罗尼》、《观世音菩萨说陀罗尼咒》、《观世音说随愿陀罗尼》、《观世音说应现与愿陀罗尼》、《观世音现身施种种愿除一切病陀罗尼》、《散花观世音足下陀罗尼》、《念观世音求愿陀罗尼》、《观世音除业障陀罗尼》、《观世音陀罗尼》。

上述这些陀罗尼密典均属杂密类的经典。大量观音类杂密经典的出现,说明观音比其他菩萨更容易和咒术建立其联系,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咒术和观音法门在目标、方法、性质等方面的一致性。咒术要解决的是现实生活中各种疑难灾害等人类切身的问题,而观音的救世性格也主要表现在对现实危急苦难的解救;咒术不需要费心力去理解、体悟,也不需要费体力去造作设置,只要虔诚受持,口诵不断,而观音救难也不需要心力的体力的消耗,只需要至诚归依,念诵观音的名号,即可发生效用;咒术是一种神秘的力量,它来源于佛菩萨的威力,是一种神秘的他力,观音的救世法门也是一种典型的他力信仰。以救世为目标的各种咒语都要借助具体的佛菩萨来传递给众生,观音作为救世的菩萨,自然成为与咒术最有亲和力的神灵。总之,杂密时期的观音咒术信仰显示出鲜明的功利性、简易性、神秘性等特征。而这些特征又反过来吸引越来越多的信众,促使观音信仰的进一步流传,也为纯密产生以后的密教观音信仰的勃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于杂密观音信仰在古代印度的流行,除了考古发现的属于7世纪之前的密教观音造像之外,我们可以根据汉文资料中保存的古代印度僧人的传记中窥知一些大概的情况。如唐代道宣的《续高僧传》记载,那连提黎耶舍(490—589),“隋言尊称,北天竺乌场国人。……六人为伴,行化雪山之北,至于峻顶,见有人鬼二路。人道荒险,鬼道利通。行客心迷,多寻鬼道。渐入其境便遭杀害。昔有圣王,于其路首,作毗沙门天王石像,手指人路。同伴一僧错入鬼道。耶舍觉已,口诵观音神咒,百步追及,已被鬼害。自以咒力得免斯厄。因复前行,又逢山贼。专念前咒,便蒙灵卫。贼来相突,对目不见。”[5]观音咒的神力于此可见一斑。

达摩笈多(?~619)南印度罗啰国人,本属刹帝利种姓,二十三岁时于中印度鞬拏究拨阇城究牟地僧伽蓝出家,二十五岁受具足戒。旋从普照学大小乘经论三年,后随普照前往吒迦国,滞留提婆鼻何啰五年,复历游诸大小乘国及僧寺,见闻丰富。其后,偕同伴六人东行,历游迦臂施、薄佉罗、波多叉拏、达摩悉鬓多等国,而至渴罗槃国。一年后,经沙勒、龟兹、乌耆、高昌、伊吾、瓜州等地,而于隋文帝开皇十年(590)抵达长安。据说在他东来中国的途中,曾经“值难避地西南,路纯砂碛,水草俱乏。同侣相顾,性命莫投。乃以所赍经论,权置道旁,越山求水,冀以存济。求既不遂,劳弊转增。专诵观世音咒,夜雨忽降,身心充悦”[6]。这里没有说明到底是什么观音咒,但肯定已属杂密系统的观音信仰了。

 

二、全面密教化观音信仰形态的形成

7世纪之后,《大日经》、《金刚顶经》等重要经典先后产生,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密教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早期零星的、辅助的、分散的密咒被身、口、意三密相应的严密结构和复杂的修道系统所取代。在这个完整的宗教体系中,最高的崇拜对象是大日如来,认为它是宇宙的本源,是根本佛,是一切智慧中的智慧,而这种智慧是以菩提心为因,以大悲为方便。具体来说,大日如来具足“五智”:“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这五种“智”虽为一身所具之智德,但为了引摄众生,自大日如来之本体出生四方之四智四佛。此时法界体性智住于本位,而为中央之大日如来;由“大圆镜智”而成东方之阿閦如来,主发菩提心之德;由“平等性智”而成南方之宝生如来,主修行之德;由“妙观察智”而成西方之阿弥陀如来,主成菩提之德;由“成所作智”而成北方之不空成就如来,主入涅槃之德,共成“五方”“五智”“五佛”。每一佛下又聚集众多菩萨,各位菩萨也有不同品格与分工。

密教视宇宙中一切皆为大日如来所显现,表现其智德方面者称为金刚界;表现其理性(本来存在之永恒悟性)方面者称为胎藏界。密教认为,如来内证之智德,其体坚固,不为一切烦恼所破,犹如金刚宝石之坚固,不为外物所坏,故金刚界具有智、果、始觉、自证等诸义。反之,如来之理性存在于一切之内,由大悲辅育,犹如胎儿在母胎内,亦如莲花之种子蕴含在花中,所以譬之以胎藏,故胎藏界具有理、因、本觉、化他等诸义。金刚界若配以五智,即分为佛、金刚、宝、莲华、羯磨等五部;胎藏界为导他之教,若配以大定、大悲、大智三德,则分为佛、莲华、金刚三部。两界若以图绘表示,则为曼荼罗。曼荼罗即“坛场”的意思,即修密法时,为防止魔众侵入,而划圆形、方形之区域,或建立土坛,于其上画佛、菩萨像,事毕像废,因为曼荼罗内被认为充满了诸佛与菩萨,故亦称为聚集、轮圆具足。与金刚界和胎藏界相应,曼荼罗也分为金刚界曼荼罗和胎藏界曼荼罗两部,两界合称真言两部,或称金胎两部,为密教最根本之二面。每部之中结构复杂,分类详细,性质各异,难以详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