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历史 >> 印度小乘佛教史 >>

从四圣谛到四弘誓愿─论大小乘佛教融和的开展(6)

分享到:


  (一)众生无边誓愿度 所谓“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学佛的人,除非甘心做个小乘的自了汉,否则弘法度众就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因此,只要是大乘行者,都应该发起“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大心。
  但是,发度生的愿心容易,讲大话、喊口号也容易,然而能够在佛前和众人之前,敢说我要度无边的众生,这就很难了。

  再说,所谓“度众生”,并不是说看到众生挨饿,我就给他饭吃;看到众生患病,我就给他医疗。只有吃饭、医疗,不能增加智慧,不能了脱生死,这对众生没有大益,所以《金刚经》说:“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边众生,而实无一众生可度者。”这一种度生而不著相,发最胜心、最上心、无颠倒心、无量无边的发心,才是真正的“众生无边誓愿度”。

  (二)烦恼无尽誓愿断 学佛,其实就是在与自己的烦恼魔军作战,能够战胜烦恼,自然能显发自己的真如自性,自能趣向佛道;反之,如果连自己的烦恼都无法断除,而在生死苦海中轮回不已,更遑论要广度众生了。所以学佛首先要健全自己,要誓断一切烦恼。

  所谓“烦恼”,最大的中心主帅就是“我执”;主帅下有贪嗔痴,是各军的总司令,它所统领的中阶干部,曰“中烦恼”,下面的部卒,就是“随烦恼”,总计有八万四千。想想吾人也著实脆弱,只凭一己之力,面对八万四千的烦恼,若不以大愿力支持,稍有不慎,则全军覆没,永远沉沦,可不哀哉。

  (三)法门无量誓愿学 学佛既然要发度众之心,首先自己要具备各种知识、能力。在古代印度佛教有所谓的“五明”,即:声明(语言学、声韵、训诂、音乐)、工巧明(科技工艺的知识)、医方明(卫生保健、医药的知识)、因明(逻辑推理、论理学)、内明(专心思索五乘因果妙理之学,或表明自家宗旨之学)。

  以上五明,涵盖面虽广,然而在今天多元化的社会,似乎已不敷所需,这不过是在说明菩萨为度一切众生,当学一切法门。例如现在的科学、心理学、管理学、资讯学,再再都需要具备。

  在《华严经》中,一直鼓励菩萨要广学多闻,光是今日人间的语言学、考古学,这就叫人心烦意乱,何况佛法里的经律论三藏、戒定慧三学、各宗各派、各种法门,要不舍一法。所以,今日的学道者,不可排斥他人,不可排斥他法,只要是正派的,都是身上的六根八识,又何必重此轻彼呢?

  (四)佛道无上誓愿成 学佛最终目的是为了成佛,成佛虽然不容易,须经“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方能成就。但是今人一听到佛道遥远,须经三大阿僧祇劫,即生退心。这种急功近利,不能有决心、毅力,勇往直前,义无反顾者,确实是不容易到达佛道的目标,所以在《法华经》中,佛陀不得不善巧方便的建设“化城”一座,以接引怯弱的众生,渐次成就佛道。(〈化城喻品〉)

  其实,佛陀当初为了成道,不只是降诞、出家、修道,便能完成;他还必须要经过降魔的阶段。所谓外境有声色货利的魔魇,内心有贪嗔愚痴的鬼怪;在千生万死中,难免没有怯弱的时候。一旦心生退怯,就容易为魔魇鬼怪所击倒,所以成佛著实不易。然唯其不易,所以难成能成,如此才更加懂得佛道的宝贵。 

  四、从四谛义到四弘愿的实践

  大乘的四弘誓愿,即是依苦、集、灭、道四圣谛而发起的深誓弘愿。智者大师曾在《摩诃止观》卷一说明:四圣谛的意义发展,就成为四弘誓愿。因为修习苦、集、灭、道四圣谛而发菩提心的大乘菩萨,就要实践菩萨道,就要以四弘誓愿来阐扬四圣谛的真义。

  因此《璎珞经》说: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讽诵四圣谛名者,便能与人作良祐福田。何以故?世尊,此善男子女人,兴建弘誓不自为身;欲于空际济度众生,皆得至无余泥洹界而般泥洹。(〈成道品第十三〉)

  从这一段经文中,足可看出四圣谛中已有四弘誓愿的义蕴了。

  此外,佛陀在《阿含经》中,常以广、无量、无上来形容,与“四弘誓愿”的说法不谋而合。例如:

  佛陀开示法要时,说:“我广为说法,示教利喜已!……汝当受持,广为人说。”(《长阿含经卷第三?游行经第二中》)、“我法善说,发露广布,无有空缺。”(《中阿含经卷第五十四?阿梨吒经第九》)、“诸有比丘、比丘尼修四神足,多广演其义。”(《增壹阿含经》卷第十八)、“我等常所说法,所谓四谛,以无数方便而观察此法,分别其义,广与人演。”(《增壹阿含经》卷第十九)。

  弟子闻法则说:“我今闻已,得广知义。”(《中阿含双品大空经第十》);修行则以“已生善法为久住不忘、不退、增长、广大修习具足故。”(《中阿含?例品例经第十一》)、“如是悲、喜心与舍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中阿含?例品阿那律陀经第八》)、“极广极大,不望其报,智者称誉,善具善趣,善受善持。”(《中阿含?晡利多品持斋经第一》)、“若有信梵志、居士往至众园,广施作福,我等自手作福。”(《中阿含?后大品加楼乌陀夷经第一》)、“若受衣被、饮食、床榻、汤药及若干种诸生活具者,彼所供给,得大福,得大果,得大功德,得大广报。”(《中阿含?双品马邑经第二》)、“比丘但念自饶益及饶益他,饶益多人,愍伤世间,为天、为人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比丘!如是聪明比丘黠慧广慧”(《中阿含?心品心经第一》)、“比丘广学多闻,守持不忘,积聚博闻,”(《中阿含?梵志品瞿默目揵连经第四》)、“当观等正觉,柔软金色身;不调者能调,广度海流人”(《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四)、“诸上座所说偈、比丘尼所说偈、尸路偈、义品、牟尼偈、修多罗,悉皆广诵。”(《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九)、“故知一切众生所著、所集,决定解脱、广解脱、极广解脱。”(《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八)、“众生不自觉,如来之言教;常当普惠施,专向真人所。志性以清净,所获福倍多;等共分其福,后得大果报。所施今善哉!心向广福田”(《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复有四法,谓四思惟:少思惟、广思惟、无量思惟、无所有思惟。”(《长阿含经》卷第八)、“慈心广大,无二无量,无有结恨,遍满世间。”(《长阿含经》卷第八)等。

  佛陀不但一再勉励弟子要“广大修习”、“广施作福”,乃至说到功德、慈心、愿力时,则说“无量功德海”、“获无量福”、“无量众善”、“修四无量”、“欢喜无量”、“慈心广大,无二无量”、“无量思惟”、“忧恼无量”、“度人无量”、“无量无限”、“无量闻”、“无量智”、“安隐无量”、“无量心”、“使人悦无量”、“致问无量”、“无量寿”、“受乐无量”、“无量生”、“无量善修”等;以及以“无上法车仑”、“无上正真觉”、“佛为无上尊”、“如来无上智”、“求成无上道”、“无上证”、“无上梵行”、“戒无上”、“恭敬无上”、“忆念无上”、“无上士”、“成无上道”、“无上菩提”、“无上清净”来形容佛法的尊贵等。从以上这些词意,均可看出《阿含经》中已隐然蕴含大乘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