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历史 >> 中国佛教历史综论 >>

涅槃传译与中国涅槃宗的形成(2)

分享到:

   至于涅槃经入于藏经目录的部分,最早时,是《开元释教录》以《大般涅槃经》四十卷(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后译荼毗分》二卷(唐?若那跋陀罗、会宁共译)、《大般泥洹经》六卷(东晋?法显、觉贤共译)、《方等般泥洹经》二卷(西晋?竺法护译)、《四童子三昧经》三卷(隋?阇那崛多译)、《大悲经》五卷(高齐?那连提耶舍、法智共译)等六部五十八卷经集,合称为“涅槃部”的。

   其次,明末天台宗蕅益智旭(1599~1655)所著的《阅藏知津》卷二十五,除列《开元释教录》所记载的六部外,另加入了十部:南本《大般涅槃经》三十六卷(刘宋?慧严等再治)、《大乘方广总持经》一卷(隋?毗尼多留支译)、《济诸方等学经》一卷(西晋?竺法护译)、《集一切福德三昧经》三卷(姚秦?鸠摩罗什译)、《等集众德三昧经》三卷(西晋?竺法护译)、《摩诃摩耶经》二卷(萧齐?昙景译)、《大方等无想经》六卷(北凉?昙无谶)、《菩萨处胎经》七卷(姚秦?竺佛念译)、《中阴经》二卷(姚秦?竺佛念译)、《莲华面》经二卷(隋?那连提耶舍译)等,共列有十六部,凡一二一卷。

   如今,《大正新修大藏经》的“涅槃部”,是大乘经籍五大部(般若、法华、华严、宝积、涅槃)中的一部,其除去了《阅藏知津》的《大乘方广总持经》、《济诸方等学经》二部之外,另加收了《大云无想经》卷九(姚秦?竺佛念译)、《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姚秦?鸠摩罗什译)、《佛临涅槃记法住经》(唐?玄奘译)、《般泥洹后灌腊经》(西晋?竺法护译)、《佛灭度后棺敛葬送经》(译者佚名)、《迦叶赴佛般涅槃经》(东晋?竺昙无兰译)、《佛入涅槃密迹金刚力士哀恋经》(译者佚名)、《当来变经》(西晋?竺法护译)、《法灭尽经》(译者佚名)等九部各一卷,总编成二十三部(经号为No.374~396),共一二七卷。此类经典,有描述佛陀灭度的情形,有宣说佛身常在,及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等大乘思想的观点,而统汇编于一大套涅槃部中。

   值得注意的是,四十卷《大般涅槃经》是以《阿含》、《法句经》为始,并援引《首楞严经》、《瞿师罗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法华经》、《杂华经》等般若经典,可见其深受当时般若显学的思想影响。有关本经的注疏极多,较重要者有:(一)南朝梁天监八年(509),宝亮等奉武帝敕撰的《大般涅槃经集解》七十一卷,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七册,内容集录了六朝以来诸家有关《南本涅槃经》之说,为现存涅槃经注疏中的最古者。(二)由印度婆薮槃豆造,元魏?达磨菩提译的《涅槃论》一卷,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册。(三)由印度世亲菩萨造,南朝陈?真谛译的《涅槃经本有今无偈论》一卷,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册。(四)隋代慧远(523~592)撰的《涅槃经义记》十卷,收于《卍续藏》第五十五册、五十六册,本书系《北本涅槃经》的注疏。(五)隋代章安灌顶(561~632)的《涅槃经玄义》二卷,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八册,为根据天台宗立场来解释涅槃经的。(六)灌顶另一作《涅槃经疏》三十三卷,同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八册,为以天台教旨解释《南本涅槃经》,并以《南本涅槃经》与《方等般泥洹经》、《大般泥洹经》、《北本涅槃经》等经辨其同异。(七)隋代嘉祥吉藏(549~623)的《涅槃经游意》一卷,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八册,系以三论宗义而解说涅槃经的大纲。(八)新罗元晓的《涅槃经宗要》一卷,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八册等。

   此外,关于唐代若那跋陀罗、会宁共译的《大般涅槃经后分》的传译,据唐代义净天授二年(691)成书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会宁传〉、则天武后天册万岁元年(695),由佛授记寺沙门明佺、菩提流志、义净等高僧奉敕撰集而成的《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二,与智升于开元十八年(730)撰的《开元录》卷十一等诸记载,本经为唐高宗麟德年中(664~665),南天竺僧若那跋陀罗与唐僧会宁于南海波陵国,从《阿笈摩经》(即《阿含经》)抄出如来涅槃焚烧之事所共同译出的,并于仪凤年初(676)送至长安。本经世称为昙无谶译的《大般涅槃经》之“后分”(又称《大般涅槃经后译茶毗分》),义净(635~713)认为其中〈憍陈如品余〉是补续《大般涅槃经》的〈憍陈如品〉,且文中所记多似于《长阿含?游行经》之说,当属小乘涅槃经文,而与昙无谶所译大乘涅槃意旨不同;然智升的《开元录》则引经文所说:“常乐我净,佛菩萨境界,非二乘所知。”以及经初所题的“憍陈如品之末”,而认为本经应与“大涅槃义理相涉、文势相接”。

   另据章安灌顶(561~632)的《大般涅槃经疏》卷三十三所引〈居士请僧福田经〉记载,昙本的《大般涅槃经》在唐代以前,即有〈烧身品〉、〈起塔品〉、〈嘱累品〉等三品“后分”之说。然而《僧祐录》卷五的〈新集疑经伪撰杂录第三〉,却将〈居士请僧福田经〉编入疑录。唐朝荆溪湛然(711~782)撰述的《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卷六之三记载:《涅槃后分》本在伪目,至大唐刊定时始入正经。宋代智圆的《涅槃经疏三德指归》卷二十指出,本经的〈遗教〉、〈还源〉二品相当于〈嘱累品〉,〈荼毗〉、〈廓润〉二品相当于〈烧身品〉,〈起塔品〉当时则尚未传至中土。依此推之,〈居士请僧福田经〉若属疑伪之经,则本经(后分)或为会宁等人伪撰亦未可知。至于其被疑为伪撰的理由,则或许是因为此类译经,多半是从梵文大本中节抄出来的,而非独立的经本;因此,这些译经时常会显得零碎而不完整,以致备受质疑了。

   叁、我国涅槃图像与涅槃法会的兴起

   涅槃图像,又称卧佛像、睡佛像或是“寝释迦”。乃刻绘释尊入于涅槃的绘画、雕刻图像。其像内容通常为:在四株沙罗双树之间的宝台上,释尊枕北右胁,作睡眠状,其旁有诸菩萨、佛弟子、国王、大臣、天部、优婆塞、鬼神、畜类等五十二众围绕,并有佛母摩耶夫人出现其间。印度现存最古的涅槃像遗品,是在联合州迦斯阿(Kasia)西南方的涅槃堂(亦即佛陀入灭之地),为一长约六公尺余的巨大卧佛石像,上并有铭文记载,约为五世纪顷的作品。我国最初记载印度史迹有关佛涅槃像的书为《大唐西域记》,其卷一〈梵衍那国条〉曾描述说,该国都城以东二十三里处有一伽蓝,其内有佛陀入灭的卧像,长千余尺,该国国王每于此涅槃像前举行“无遮大会”。如此千余尺的巨大涅槃像,也是古来涅槃造像遗迹中所罕见的。此外,著名的阿姜塔石窟(Ajanta)15的第二十六窟,亦有佛涅槃浮雕像,全作长七公尺多,属于五世纪—笈多王朝时代(梵名Gupta, 320~470统一印度,是继贵霜王朝与南印度案达罗王朝后,代之而起的王朝)的雕刻遗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