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历史 >> 中国佛教历史综论 >>

涅槃传译与中国涅槃宗的形成(5)

分享到:

   [1] 事实上,佛教对涅槃的解释,各学派存有不同的观点。略述如下:

   (一)部派佛教,涅槃指的是灭却烦恼的状态。又分为“有余(依)涅槃”与“无余(依)涅槃”两种。前者是指虽断却了烦恼,然而肉体(即残余的依身,简称为“余依”或“余”)仍有残存的情形;后者则是灰身灭智,一切归于灭无的情状。其中,对于涅槃性质,也有异说,主张“三世实有、法体恒存”的说一切有部认为,涅槃是一存在的实体;而主张“过未无体现在有”的经量部却认为,涅槃只是烦恼灭尽状态的假名有,其本身并无实体。

   (二)龙树的《中论》以实相为涅槃,此实相是建立在因缘所生法的空性上,故其出世涅槃与生死世间是无有区别的。唯识宗则将涅槃分为四类: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与无住处涅槃。其中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是说一切事物的本来之相即是真如寂灭之理体,指的就是“真如”。无住处涅槃,则是依于般若,远离烦恼、所知二障,又能因于大悲,救济众生而于迷界活动,其不滞于生死迷界,又不滞于涅槃境地。此一主张,成为大乘佛教的涅槃教说的共同特色。此外,有关涅槃的分类,地论宗、摄论宗将涅槃分为性净涅槃与方便净涅槃(指的是藉由修道去除烦恼而得的涅槃)二种。天台宗则分为三种:性净涅槃、圆净涅槃(相当于地论宗的方便净涅槃)与方便净涅槃(指佛为救渡众生而方便示现假身,待缘尽后即入涅槃,又称为应化涅槃)。净土宗则将弥陀净土称为“涅槃之城”,有时也称“无为涅槃界”。

   总括来说,佛教早期的涅槃原意,本指身为人的释迦牟尼佛的成道(精神解脱),其后随著佛肉体的死(肉体解脱),也称为涅槃、般涅槃或大般涅槃;有时以“薪尽火灭”一词形容,薪比喻佛身或机缘,火喻为智慧或佛身。但今日大抵作“无余依涅槃”的解释。

   [2] 三法印指的是“诸行无常”(anityah sarva-sajskarah)、“诸法无我”(niratmanah sarva-dharmah)、“涅槃寂静”(wantaj-nirvanam)此三项义理被用来印证各种说法的是否正确,若有“无常、无我、涅槃”之说,即是佛说,否则视为魔说。

   [3] 中国十三宗开祖及其兴起年代(大约为西元四、五世纪)略述如下:

   (一)毗昙宗:僧伽提婆,始于东晋孝武帝,后为俱舍宗所取代。

   (二)成实宗:鸠摩罗什,始于东晋安帝,极盛于南北朝,唐以后渐衰。

   (三)三论宗:鸠摩罗什开宗、嘉祥吉藏完成,始于东晋安帝,唐中叶后衰微。

  (四)涅槃宗:昙无谶,始于东晋安帝,南朝陈后,归入天台宗。

   (五)律宗:昙摩迦罗开宗、道宣律师完成,始于南朝梁武帝时,分为南山道宣、相部法砺、东塔怀素三家,而以南山最盛。

   (六)地论宗:菩提流支、勒那摩提、佛陀扇多,始于南朝梁武帝时,唐以后后归入华严宗。

   (七)净土宗:慧远开宗、善导完成,始于南朝梁武帝时,目前仍行于各地。

   (八)禅宗:达摩开宗、慧能完成,始于南朝梁武帝时,后分五家七宗。

   (九)摄论宗:真谛,始于南朝陈文帝时,后归入法相宗。

   (十)天台宗:慧文开宗、智顗完成,始于陈隋之间,又称法华宗。

   (十一)华严宗:杜顺开宗、贤首完成,始于陈隋之间,又称贤首宗。

   (十二)法相宗:玄奘开宗、窥基完成,始于唐太宗时,又称唯识宗、慈恩宗。

   (十三)密宗:善无畏、金刚智开宗、不空完成,始于唐玄宗时,又称真言宗。

   然此十三宗说,蓝吉富先生则以为是受日本佛教史籍的误导,并不确实。见其《佛教史料学》,台北,东大,1997,页196~197。

   [4] 我国最早的一部经录为三国时代朱士行所记的《汉录》。随后,东晋道安法师的《综理众经目录》(又称《释道安录》,在《出三藏记集》收有其记载要目)完成后,经录规模已见雏形,成为日后“众经目录”的始称。之后则有南朝梁代天监十七年(518)敕沙门宝唱撰的《宝唱录》、北齐的《法上录》、北魏永熙年间(532~534,一说永平年间508~511)奉敕撰的《李廓录》,可惜,上述此等经录皆已散佚,现存以“众经目录”为名的也只剩下三种:隋开皇十四年(594)法经等奉诏撰辑的《法经录》(本书记载颇为详确,尤以疑惑及伪妄的经书鉴别,特为学者所重,目前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隋代彦琮与翻经沙门及学士等合撰,成于隋文帝仁寿二年(602)的《仁寿录》(也称《彦琮录》,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以及唐代静泰奉诏撰的《大唐东京大敬爱寺一切经论目录》(简称《静泰录》,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为增补《彦琮录》而成)。

   [5] 现存十九的经录为:(一)南朝梁代僧祐(445~518)所撰辑的《出三藏记集》。(二)隋开皇十四年(594)法经等奉诏撰辑的《法经录》。(三)隋开皇十七年费长房奉诏撰辑的《历代三宝纪》。(四)隋仁寿二年(602)彦琮等奉诏撰辑的《仁寿录》。(五)唐高宗麟德元年(664)道宣撰的《大唐内典录》。(六)道宣撰的《续大唐内典录》。(七)唐麟德年中(664~665)静泰奉诏撰辑的《静泰录》五卷,为根据洛阳大敬爱寺的大藏经而作成。(八)唐代靖迈撰辑的《古今译经图纪》四卷,其中“古代译经”部分,多采用《历代三宝纪》之说。(九)武周天册万岁元年(695)明佺等奉诏撰辑的《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十五卷,其亦广泛采用《历代三宝纪》之经录记载。(十)唐开元十八年(730)智升撰辑的《续古今译经图纪》一卷,为追补《古今译经图纪》以后所译出的经卷。(十一)唐开元十八年智升撰辑的《开元释教录》二十卷,总合统一了古来所有的目录,由于目录完备,记载正确,分类合宜,为历来大部分的藏经所沿用,同时,首次将中国僧人的撰述正式编入藏经中。(十二)智升另一作《开元释教录略出》四卷,开元十八年撰辑,为将《开元释教录》的“入藏录”别出而成者。(十三)唐贞元十年(794)圆照撰辑的《大唐贞元续开元释教录》三卷,乃续补《开元释教录》所遗漏者,及其后译的经论、古今制令碑表记等。(十四)圆照另一作《贞元新定释教目录》三十卷,贞元十六年撰辑,追加《开元录》以后七十年间的译经。(十五)南唐保大三年(945)恒安撰辑的《大唐保大乙巳岁续贞元释教录》一卷,追补开元、贞元二录所遗漏及其后新译部分。(十六)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杨亿等奉诏撰辑的《大中祥符法宝录》二十二卷,为收录宋太平兴国七年(982)至大中祥符四年等二十九年间的新译经典二○○部。(十七)北宋天圣五年(1027)惟净等撰辑的《天圣释教录》三册。(十八)北宋景祐三年(1036)吕夷简等奉诏撰辑的《景祐新修法宝录》二十一卷,追加由大中祥符四年至景祐四年等二十七年间新译的经典十九部。(十九)元代至元二十六年(1289)庆吉祥等奉诏撰辑的《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即元版的《弘法藏》目录)十卷,乃对照了汉译及藏译的经典,此为历来各种经录所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