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而严羽以“妙悟”的深浅定诗为三级,以与佛家果乘相比的诗评系统,为他提供了批判晚唐诗的犀利武器,“诗必盛唐”的口号能够成功,与这套系统设计,可说是密不可分。
(7)对各家历来对严羽“以禅喻诗”的批评,黄教授都主动提出,并分别与之对话辩难。
(8)提出“以禅喻诗”是否增加人们对诗的了解?有否意义?而认为用禅来喻诗,确实使我们更注意到诗的非理性一面,使得诗的特殊性更加彰显出来;同时也比较能说明诗与文的区别。而就严羽论诗的目的─提倡盛唐、批判晚唐与宋诗而言,以禅喻诗的确是最有力,无可取代的方式。
综观黄教授此书,能总结诸家之研究,对历来评论沧浪说诗纷纷扰扰的面貌,做了一个总结性的评论。且说理明晰层次井然,读了此书可谓掌握了解中国传统诗论中关于禅与诗的各种关涉,颇具参考价值。
(四)、《盛唐诗与禅》姚仪敏,高雄,佛光出版社,1990。
本书共分五章,用了第一章谈时代背景,第二章谈盛唐诗的界定。第五章为余论。只有三、四两章谈及盛唐诗与禅的关系,系以盛唐诗人为主,谈盛唐文人何以会以诗入禅的社会背景,及文人禅诗的内容、意境等。三、四两章有几个观点还不错:如指出盛唐虽禅宗大盛,但一般文人士子因信仰层面广而不深,致使诗人只写出了大量题禅居、僧房、兰若的诗,和游某山院禅寺,访某上人的诗,这是此类诗盛行的原因。又指出由于大多盛唐诗人参禅工夫尚浅,故禅理诗的悟境不高,仅流于表面拾缀禅语而已。又指出盛唐诗人最佳的是禅趣诗,此类作品的内容与禅理、禅语毫无关系,而多从人情物性中的体会而来,因此饱蓄诗人们成熟高妙的悟力,而产生高妙的意境,并举几个代表性诗人如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的诗作来分析。
通观全书,论述不深,但几个意见点论释得颇恰当。
(五)、《禅与中国文学》张锡坤、吴作桥、王树海、张石等着,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初版。
全书分四大篇,每篇再细分若干章,分由四位学者执笔完成,其篇目为:一、中国的禅文化。二、禅学与唐宋文学。三、禅学与宋明文学。四、中国诗僧艺术。全部皆与禅与文学有关。
综观全书除第一篇介绍禅的本质、禅与文化、美学等关系外,第二篇至四篇皆以人物论述为中心。在第二、三篇禅学与唐、宋、明文学,是以诠释几个大诗人生命历程中与禅的关系,以及他们表现在诗中的禅世界,如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刘禹锡、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汤显祖等,可谓分析精微,皆能掌握到诗人生命风姿与禅思表现在禅诗中的意象特质。此外,亦论及唐诗意象形成的原因,指出是由于唐代禅学的崛起,使唐代诗人养成禅定式的艺术思惟,而使唐诗产生禅境。而诗中有禅境,正是唐诗的一大特色。
另外,第四篇论及诗僧。首先(一)由宏观的角度,从历史、时代与文化的脉络中,探讨诗僧兴起的原因,以及不同朝代的僧诗内容、语言、以及形式、风格的表达上有何不同;及每个朝代著名诗僧。例如在唐代部分,指出由于晚唐是禅宗压倒其他派别的全盛期,因此唐代诗僧创作的繁荣期,不在初盛唐,而在中、晚唐。且诗僧中以禅僧为数最多且居主导地位。而在论及唐代僧诗的文学特点时,则指出是在隋代僧诗的基础上,内容更加世俗化、语言更加通俗化、形式更加多样化,写法更加文人化几个特点。此外,以宏观的角度探讨诗僧创作的基本主题。例如表达对“空”的体悟,表达对社会的关怀等。也探讨诗僧创作的基本艺术特征,如语言技巧及意境的分析。例如指出诗僧能在诗中表现出悲喜双泯的情境,制造静、清、寒、幽的意境。以及语言技巧的平实或奇拔。
此外,又专立一章探讨诗僧与历代文人及其文学的关系,主要侧重在历代文人与诗僧交往,在诗歌内容与创作技巧上所受的影响。综观全书每一章节都能就重点核心来论述,各章节非但不冗长且很精简,读了此书可有一个对“禅与诗”从文学的观点,由人物与历史线索来了解的良好切入点。
(六)、《中国禅宗与诗歌》周裕锴,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初版。
本书可谓能直入核心,纯就文学的观点来分析禅与诗的关涉。不再如许多书要先谈禅宗历史、诗歌史等周边问题而花掉许多章节,例如第一章以诗对禅的影响来描述禅宗的特色,而名之为“禅学的诗意”。由此也可看到后出转精的现象。
本书有几个特点,如
(1)在研究方法上作者自述其有意无意的地运用了比较文学常用的两种研究方法:一是影响与模仿的研究,注意发掘诗与禅的“事实联系”。一是平行研究,着重比较诗与禅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在文化精神方面的共通性。
(2)运用多视角透视来进行研究:微观的诗法讨论,宏观的美学概括,横向的诗禅相通的内在机制,纵向的诗风禅风的演变轨迹。这四大架构构成本书。
综合上面两项特质,可以看出本书是从文学的角度,分析禅宗与诗歌互相对应互动的关系,真正是从“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双向互动的关系来进行研究。看出二者对应间的事实联系,例如作者认为:诗和禅中间也存在着同样一种对应的心智概念的形式。默照的禅法在盛中唐流行,相对应的是盛唐中山水诗人重凝神静观,沉思冥想,所谓“宴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李白《庐山东林寺夜怀》),追求一种宁静空寂、物我浑然一体的境界。另一方面,宋诗人特别是江西诗派却和看话禅以及其他文字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参究前人语言,以求自性之悟,在文字上翻新出奇,在构思上标新立异,追求一种机巧灵动、新奇活泼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