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宗派 >> 中国唯识宗 >>

心识论与唯识说的发展(11)

分享到:


  60 Kathā-vatthu, 11, 3.

  61 卷11, 大32, 325b。

  62 大32, 42a。

  63 卷3, 大30, 22a。

  64 卷32, 大25,296c。原论文为:“过去善种,现在、未来善法因;过去、
  现在善种,未来善法因。不善无记亦如是。如是一切法,各有自种因。”

  65 卷47, 大27, 244b。

  66 《俱舍论》卷19, 大29, 99a。又,在《俱舍论》卷5, 25c、《大乘成业论》,大31, 783c中,提到先轨范师世亲pūrvācārya Vasubandhu及经部师世友Vasumitra之说,有色心互熏说,谓心识与有根身(色法)之种子,互相熏习,色心不断相续。但是这可能只是经部中某一派的主张而已。(参原书p. 332)

  67 《俱舍论》卷4, 大29, 22c。卷13, 69b、c。

  22c:所依中,唯有种子,未拔未损,增长自在。于如是位,立成就名,无有别物。此中何法,名为种子?谓名与色于生自果,所有展转邻近功能,此由相续转变差别。

  69b:于后,施主心虽异缘,而前缘施思所熏习,微细相续,渐渐转变差别而生,由此当来能感多果。故密意说,恒时相续,福业渐增,福业续起。
  《顺正理论》卷12, 大29, 397b:
  前心俱生思差别故,后心功能差别而起,即后心功能差别,说为种子。(参原书p. 333)

  68 《显识论》,大31, 880c。

  69 《大乘成业论》,大31, 985b:“一身应有二识,俱时而转,谓异熟识及余转识。”

  70 如有部、经部、巴利佛教等。

  71 《识身足论》卷1, 大26, 535c。

  72 《大毗婆沙论》卷10, 大27, 47b。

  73 《异部宗轮论》,大49, 16a。

  74 Kathā-vatthu, 2, 7.

  75 《大乘成业论》,大31, 785a:赤铜鍱部经中,建立有分识名。

  76 《显识论》,大31,881a:“若他毗梨部,名有分识。有分者生处,即是生因生缘。此有分识体,是果报法,决是自性无记也。六识起三业,所摄持六识自谢灭,由有分识,摄持力用在。”(参原书p. 340)

  77 在下列各书中,以“圣者上座部、上座部、分别部”等名,介绍南方上座部的有分识。《摄大乘论无性释》卷2,大31, 386b、《成唯识论枢要》下本,大43, 635b以下、《成唯识论述记》四本,大43,354b,其中,在《枢要》中,以九心轮说明有分识等作用。又,在与巴利佛教有关的《解脱道论》卷10,大32, 449b中,也有说明有分识。(参原书p. 341)

  78 在巴利文献中,说明有分识的部分如下所示:Atthasālinī, pp. 266, 269ff, 279ff.; Visuddhi-magga p. 475 ff.; Compendium of philosophy, p. 26 ff. 又,《大宝积经》卷73,大11, 418a所说:“前识既灭,生分识生,生分相续,心种类不绝……”的“生分识”,可能是有分识,但是,无法判断这是否为南方上座部之说。(参原书p. 341)

  79 《大毗婆沙论》卷151,大27, 772c:“譬喻者,分别论师执,无想定细心不灭。”

  同,卷152,774a:“譬喻者,分别论师执,灭尽定细心不灭。彼说无有有情而无色者,亦无有定而无心者,若定无心者,命根应断,便名为死,非谓在定。”同上, 775a:“此定(灭尽定)有心,唯灭想受。”(参原书p. 341)

  80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44,大28,331c:“尊者佛陀提婆……灭定有心,无有无色众生无心之定。”此段文在《大毗婆沙论》中找不到。

  81 《成实论》卷2,大32, 251a:“入灭定者,虽无现识,识得在。”

  同,卷7, 289b:“无想定者……是心心数法,微细难觉,故名无想。”
  同,卷13, 344b:“无想定中,心不应灭。”
  同,344c:“是故无能灭心因缘,但以定力,细想现前,心不觉故,自谓无想……随世俗故,说名无想。”(参原书p. 341)

  82 《异部宗轮论》,大49, 17b。

  83 在巴利佛教,认为说转部Sa?kāntika与经部关系很接切,但是并不被视为等同于经部。(参原书p. 341)

  84 《大乘成业论》,大31,785a:“大众部,名根本识;化地部,说穷生死蕴。”《摄大乘论无性释》卷2,大31,386a:“大众部……根本识;化地部等者,于彼部中,有三种蕴,一者,一念顷蕴,谓一刹那有生灭法;二者,一期生蕴,谓乃至死,恒随转法;三者,穷生死蕴,谓乃至金刚喻定,恒随转法。”(参原书p. 341)

  85 同前注。

  86 《显识论》,大31, 880c:“摩诃僧祇柯部,名为摄识。”

  87 《异部宗轮论》,大49, 16c。

  88 《大毗婆沙论》卷11,大27,55a:“谓或有执,补特伽罗自体实有,如犊子部。彼作是说,我许有我,可能忆念,本所作事,先自领纳今自忆故,若无我者,何缘能忆本所作事?”

  89 《识身足论》卷2,大26,537b:“补特伽罗论者,作如是说,谛义胜义补特伽罗,可得可证,现有等有,是故定有补特伽罗。”

  90 Kathā-vatthu, 1,1. puggalo upalabbhati saccika??ha-parama??ena. 补特伽罗是真实义,依第一义而可得。

  91 《中阿含》201《嗏帝经》,Majjhima, 38, Mahā-ta?hāsa?khaya-s.

  92 相心又称为事心,性心又称为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