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宗派 >> 中国唯识宗 >>

心识论与唯识说的发展(5)

分享到:


  有部虽然将无表说成如同业的保持者,但是由于它被视为色法,所以无法跨越生生世世,[323]只能把它看成是单纯的行为之习惯力,于是丧失了使善恶业及其果报连系的业之保持力的本来角色。38 因此,有部不用说,继承有部无表说的唯识法相学,也是使无表与业报无关,将它与作为业的潜在力的种子,完全视为不同的两个东西。但是,从无表被成立的本来意义来看,它应该与作为业的潜在力的种子没有不同才对。瑜伽行派的《大乘五蕴论》,在说无表时提到“名为善律仪、不善律仪等,亦名业,亦名种子”,此无表与种子被视为相同,39 可说是说明了无表本来的意义。

  又,经部主张无表是业的相续,是心不相应,认为它是由思而生起的潜在力,这与主张无表为表面之心心所是不同的。后面将会叙述到的,作为经部潜在识的细心,之所以与无表会没有关系,是因为此细心思想是在经部本身所产生的,而无表的想法,则是继承自有部所认为无表是色法的说法,所以此二者的关系就无法接连起来。而且无表是个别的潜在力,而细心是指全体的潜在识,所以这点二者也是完全不同的。

  (三)增长、不失坏与潜在力

  【增长】 其次,在表示类似于无表的潜在力方面,有“不失坏”、“增长”等语词。根据世亲的《大乘成业论》,认为善不善的身语二业在造作之后,在我们五蕴相续(身心)中,会生成心不相应的实法作为其势力,有人称之为“增长”,有人称为“不失坏”。40 根据藏译注释书对这点的解释是:说增长upacaya的是大众部,说不失坏avipranawa的是正量部。41 其中,增长的思想,是承继自前面所列举的,阿含经施等福业势力日夜增长的经说,此经说在《成实论》中,被用来作为无表(无作)说的经典根据。42 从这点来看,大众部的增长,与有部或经部等的无表是相同的内容。

  【不失坏】 [324]“不失坏”avipranā?a一词,是前面所列举的梵文《天譬喻》或《大乘成业论》等中的“业虽经百劫,而终无失坏”(na viprana?yati)

  一偈中摘录出来的,43因为它也是指业力在受果报之前不会失去,所以可说与无表性质相同。它与德慧Gu?amati在《随相论》中所提到的:“正量部说‘无失法’,它使业力在产生果报之前继续保存下去,它与心是不相应的。”当中所说的“无失法”是同一个。44关于正量部的不失坏,在《显识论》、《中论》等中,是用“无失”或“不失法”等名称。45

  在众贤的《顺正理论》中,举出随界、熏习、功能、不失、增长等,作为潜在力的异名,46 由此可知在各部派种种的名称之下,说明保持业力的潜在力。

  (四)随眠与潜在力

  【随眠的意义】 无表是善恶行为潜在习惯力,而习惯力也包括与善恶无关的知识、记忆或日常习惯性行为。但是,在这里所说的“随眠”(anu?aya, anusaya),

  是指不善烦恼的潜在力之意。不过,各部派之间对于随眠有异说。在说一切有部或巴利佛教,随眠被视为等同烦恼,是与表面识相应的烦恼心所,完全没有潜在力的意义。47

  但是,因为随眠在阿罗汉最高的证悟之前,不能被完全断除,所以即使是成为圣者,在阿罗汉以前,随眠恶德仍然存在著。他们实际上或许并不会生起不善烦恼的心,但是可看得出来残存著其可能性,或者过去烦恼恶德习惯力的残滓(vāsanā习气),48 此作为可能性或习气的烦恼,称为“随眠”。又,不是圣者的人,即使是在睡眠,或者思善、行善时,作为烦恼恶德之习惯力的随眠,也不会断绝而持续存在。

  所谓“随眠”,是指由长时间的习惯所产生的恶德烦恼。在有部或巴利佛教,[325]并未将此潜在力的随眠与表面作用的不善烦恼做区别,但是实际上如前所述,二者是不同的。因此,许多部派称表面的不善烦恼为“缠”paryavasthāna,称其习惯力为“随眠”,将二者做区别。缠是与心相应的心所,随眠则与心不相应。

  【主张随眠为潜在力的各部派】 根据《异部宗轮论》,大众、一说、说出世、鸡胤四宗,主张随眠与缠不同,缠是心相应,而随眠是心不相应。49 化地部的本宗也是同样的主张。50 《大毗婆沙论》,则提到分别论者之说,也主张随眠是缠的种子,是心不相应。51

  其次,在巴利的《论事》中,谓大众、正量二部主张随眠是无记无因,是心不相应,52 同样地,南方大众部的案达罗派(Andhaka)也主张随眠与缠不同,是心不相应的无意识,53 又,案达罗派与北道派(Uttarāpathaka)主张随眠没有所缘对象,54 表示随眠与认识对象的表面心无关。

  又《大毗婆沙论》提到犊子部之说,谓随眠于补特伽罗(pudgala)随增,55 以及随眠是心不相应,56 来叙述随眠的潜在性。由此可知,把随眠看成是心不相应之潜在力的部派,有大众部系的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分别说部、案达罗四派、北道派等,57 以及上座部系的化地部、正量部、犊子部等。

  【经部与随眠】 又根据《俱舍论》,经部谓随眠之体,既是心相应,也是心不相应,以跟随欲贪而眠之位,假名随眠,在表面识的欲贪以外,并非另有随眠。58 但是在烦恼睡眠之后,以无作用之位为随眠,此时不是随逐为表面心,而是随逐为种子,由于有此意义,可知即使是经部,也仍将随眠作为潜在力。又,在《大毗婆沙论》中,提到经部系的譬喻者之说,谓随眠于所缘不随增,亦不随增于相应法,59 随眠与对象无关,亦与心、心所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它是潜在的存在。

  [326]附带说明,虽然这不是随眠,不过,在《论事》提到东山住部之说,也有主张智是心不相应者,60 此场合的智不是在表面心作用者,而似乎是意指作为潜在力种子存在的智。因此,此情况表示善心也有潜在力。

  (五)种子与潜在力

  【种子的用法】 作为潜在力而对唯识法相学产生影响的,即是种子bīja。最初把种子一词用作潜在力的,似乎是经部。当然,它是从作为发芽、开花结果的原动力的,植物种子的譬喻而命名的。在此意义下,种子一词有如下所示的之例。如《成实论》云:61

  识为种子,业行为田,贪爱为水,无明覆蔽。以此因缘,则受后有。

  《入大乘论》云:62

  识是种子义,游行六处,若见诸尘空,有芽则断灭。

  《中论》云:63

  如芽等相续,皆由种子生,

  从是而生果,离种无相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