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南传佛教 >> 综论 >>

錫蘭佛教的傳播及其宗派(4)

分享到:

大寺的比丘回來的第二年,又起另一波折。因為摩訶斯那王在大寺的疆界之內為薩迦利耶派的古吽帝須長老建造祇陀林寺,即遭到大寺比丘的反對,寺建成後,達古那山寺的薩迦利耶派比丘遷入新寺,大寺比丘反對益烈,終於向法院提出訴訟。法官以古吽帝須長老侵占大寺的疆界的罪名而判處他還俗。

在阿伽菩提一世的時候(568~601),大寺派比丘雀帝波羅與吠多利耶派辯論獲得勝利。據說斯那二世(851~601)曾一度支持大寺派來壓迫其它異派,並恢復建造了大寺作為傳播上座部佛教的中心道場。

依照上面的史實來看,在十二世紀以前錫蘭所傳播的佛教,有小乘也有大乘。大乘佛教有空宗、瑜伽、密宗、可能還有淨土宗,小乘佛教有上座部、化地部,(注18)跋闍子派的達摩羅支部、大法護派(注19),可能還有別的派。在各部派鬥爭中,歷史上常以大寺,無畏山及祇陀林三大派來代表。大寺派為上座部,無畏山則為自由研究大乘小乘各部派的大學府;祇陀林是薩迦利耶派是無畏山的支派,他們的思想很接近,是比較友好的(注20)。大寺派其他的小乘部派也是比較好的。鬥爭得最劇烈的則是大寺的上座部和無畏山的大乘派。因為這兩部派的思想體系不同。大寺派老是把無畏山派當作非佛教的外道看待,我們根據1500年前法顯的記載,當時的無畏山派是占著優勢的。他們的鬥爭延續到第十一世紀,由於南印古里帝國的入侵,佛教備受摧殘,各派同歸於盡。但是,大寺派的上座部因為過去結集了完整的巴利文三藏,加上自第五世紀起,有覺音等許多學者的努力寫了許多巴利文的著作,長時期地都流傳在國內外如緬甸和泰國等都承傳了這一系的佛學,為後來錫蘭上座部佛教復興創造了有利條件。

四、佛教的影響

佛教輸入錫蘭對錫蘭的歷史文化有很大的影響。首先他們從比丘們學會了掌握文字書寫的技術。從古代所遺留下來的字母看正如阿育王石刻上的字母一樣,是有棱角的。為了書寫的方便,經過一千多年的演變,才形成今天所流行的圓形字母。在中古時代,錫蘭本島上只有比丘才算是受最高教育的人,所有用貝葉書寫的書也都藏在寺院裏,人民只有到寺院裏去才受到教育。加上僧侶們照例舉行每月逢初一、十五日,一般人民都集中到寺院去聽比丘們講經說法。一座寺院在鄉村裏,它不僅是人們集會禮拜的場所,也是文化教育的中心點。

初期佛教用的是巴利語。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找不到一個適當的語詞來表達新的事物和觀念的時候,便往往採用一個巴利語來代替;因之,在僧迦羅語文中攝取了許多的巴利詞匯。他們還用巴利文寫了許多書。像過去的史書,也都是用巴利文寫的。後來大乘佛教輸入錫蘭,同時也帶來了梵文。在僧迦羅語文中又採用了許多梵文的字,也寫下了不少梵文的作品。

在錫蘭各地,如定婆羅石窟、大河的右岸、中北省的多門迦陀梵、波羅奈羅梵、西伽利耶等處,到現在還保留著從第二世紀至十二世紀的許多非常珍貴優美的壁畫。這些壁畫都是以佛教或與佛教有關的人物故事為題材的。

如果我們去參觀幾個錫蘭的古都,便會看到很多古代偉大的建築和美麗的石刻造型像。建築物主要是佛教的塔寺、石刻的造型像,不是佛像,就必定也是與佛教內容有關的事物。

由於佛教,使錫蘭很早便和其他有關佛教傳播的國家接觸而建立了人民友誼與文化交流,例如與中國、緬甸、泰國、柬埔寨等國家。

五、佛教的衰落

前面已經說到了在十一世紀,錫蘭國土與佛教曾慘遭異國的入侵和毀滅。在十二世紀波羅羯摩跋呵第一的時代,上座部佛教重興,極盛一時。接著又發生內亂外患,佛教又受到破壞。到第十三世紀、畏闍耶跋呵第三(1232~1236)才把以梵支薩羅為首而帶著佛缽、佛牙避亂到南印去的比丘們請回去,建舍利閣於卑羅斯羅山的安置佛缽與佛牙,修理佛寺,整理僧伽,並令書寫了許多散失了的經典。波羅羯摩跋呵第二(1236~1271),繼續整理佛教,遣使南印古里國,請三藏法師達摩揭帝等許多大德比丘來錫蘭復興佛教,整個國內的佛典,並從南印取來許多經書,使僧伽研究論理學、文學(因明、聲明)及一切經論,並令兩派(注21)(小、大乘)的比丘和合起來。又請達摩揭諦用巴利文寫了《大史續編》即《小史》第一部。在菩梵奈迦呵第一( 1273 ~1284)在位時,命令把藏經的寫本分藏於國內各寺。這時錫蘭又論為鄰國的保護,幸佛牙失而復得。在菩梵奈迦跋呵第四(1346~1353)造了幾座大寺,形成和南印當時所造的印度教廟一樣,唯在中殿供奉了一尊佛像,其他部份及走廊的牆壁上則雕塑了許多印度教的神像。很明顯,正好說明在這個時期錫蘭佛教受印度教的影響。

第十四世紀,異國勢力侵入南印半地耶國,也侵入了錫蘭。時印度教徒的達米爾族在錫蘭北部已形成了一個獨立王國局面,北部佛教消聲匿跡。僅在中南部的僧伽羅族人中保持著佛教。此時的錫蘭政府的處境非常困難,一方面要對抗國內北部的問題,另一方面又要抵抗外來的侵略,常常被迫遷都,等於一個流亡政府,已無能力保護佛教。到第十五世紀形勢更壞,把一個錫蘭島分裂為三個小王國,即北方的及弗那,西南部的哥德和中部山地的康堤。進行長期內戰,更影響佛教的衰落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