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台湾佛教 >> 研究 >>

台湾佛教界学术研究、阿含学风与人间佛教走向之综合省思(上)(2)

分享到:

美國 Colgate 大學物理教授Victor Monsfield 就曾經在〈佛教中觀學與量子力學〉一文的結論中指出:自續中觀派「名言中,諸法以自相而存在」的宗見,在量子力學中比較難站得住腳。(5) 除此以外,當然還有人類社會學、比較宗教學等其他方面的研究角度。

英國大哲 A.N.Whitehead(1864-1947)曾說:「宗教與科學的接觸,是促進宗教發展的一大因素。」(6) 同樣地,在前述各類學術研究當中,筆者認為,「佛學今詮」或與當今的科學界交流對談,大概是最具時代意義、也最有前瞻性的一個研究方向。因為佛教在文獻學和史學等其他方面的研究,無論有多麼重大的發現與突破,除了研究佛教的學者之外,其他的人根本是無動於衷的。佛陀早生或晚生一百年、大乘何時興起、《起信論》與《楞嚴經》是真是偽、某部經論的翻譯與原文有多少出入等問題,除了學者們會在《學報》和《期刊》上爭論之外,還有誰會去關心?即使是佛教徒,他們最關切的,也還是四諦、十二因緣等法義和如何消除業障、減輕煩惱與提昇、開展心靈層次等切身的問題而已。

佛教各宗各派的基本教義和修行方法,已經傳承了一千多年,它們不太可能因為文獻學、史學和考古學等學術研究的成果而有大幅度的改變。比較可能對佛法的基本觀念產生較大影響的學術研究,應該是近代的「認知科學」與「生命科學」。

佛法所要解決的基本問題,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痛苦與煩惱。而痛苦與煩惱,來自於對生命及其所屬環境的無知。所以正確了解身心和它所依存的世界,肯定是解決生命問題的唯一途徑。

在這一點看法上,西方科學與東方宗教可謂英雄所見略同。只不過,西方科學靠邏輯和實驗的客觀科學方法來研究,而佛教雖然也依因明來建立它的理論體系,但在實驗方面則主要透過個人主觀的止觀內省來達成。這兩個方向看似南轅北轍,但就當今的世界學術情勢來看,佛學與科學應該是可以相輔相成的。

達賴喇嘛在第二屆東西方「心智與生命」研討會的開幕致詞中,曾就佛教的立場而說:

我一直認為做一位佛教徒,對於科學在心、心智與大腦的關係這方面的新發現有所認識非常重要。譬如說,我很想知道從科學的觀點看,心智與意識是不同的實體嗎?就某些層次來說,身與心智有非常密切的關聯;但在基本上,當你到達心智的最深層本質時,卻發現它是一獨立、截然不同的因素(彷彿禪宗所謂的「靈光獨耀,迥脫根塵」)。(7)

這是與佛學中「人無我」有關的問題。至於「法無我」方面,大乘佛學優於小乘佛學的理由之一,就是它能善巧地從多種角度圓滿的詮釋「法無我」空性。這是龍樹《出世讚》和月稱《入中論》的共同看法。(8)

因此,若能以相對論、量子力學和複雜科學、認知科學等近代科學,或科學、哲學之觀點來表詮「法無我」,賦予「法無我」新的時代意義,以增廣現代學佛者對空性理解的層面與深度,無論對自利或利他而言,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空性真理是常恆不變的,是言語道斷的;但解釋空性的語言、角度與層次卻是世俗諦,它們必須隨著人類知識的進步而不斷升級,才能肩負起承先啟後的護法使命。

說穿了,其實自古以來每一部深化與開展佛教思想的阿毗達磨論典,不都是那個時代「佛學今詮」的代表作嗎?因此,今日的佛法在「教法輪」方面是否能夠有效地弘傳下去,關鍵就在於現代的阿毗達磨-「佛學今詮」能否作得成功了。

科學和佛學之間最大的差別,是科學有嚴密的邏輯論證和可堪重複的實驗作根據,所以,科學研究的成果可以普遍被學術界所接受。一旦科學家經由研究而認同了佛教的某些基本觀念,那就意味著整個學術界都將接受佛教的這些理念。

所以,佛教與科學界的交流和對談,其意義的確非同小可。它關係著整個世界人類未來的發展方向,以及佛教進一步世界性發展的可能。誠如「發展心理學」的創始人 Piaget(1896-1980)所說:「心理學就像其他所有的科學,只有以一種科際整合的方式才能存在、興盛。」(9) 同樣地,當今的佛學也只有以一種科際整合的方式,才可能永續地存在與發展。

美國心理學家 Daniel Gole-man 和佛學教授Robert. Thurman 在一九九一年「心智科學-東西方的對談」研討會中,作了如下的結論:

佛教心理學與西方心理學的對談,……可望激盪出嶄新的綜合觀念。……譬如認知科學可能發現許多可以擴展領域的透闢見解與學說;而近代心理健康與人格的模型,可能發現對於人類潛能的極限所做的不正確的假設。……反之,阿毘達磨與其他的東方思想體系,也可能得益自近代科學對心智與大腦的研究成果。(10)

Robert. Livingston 在第二屆「心智與生命」會議中更說:我想,對談所呈現出來的科學思考的新方式,可能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會出現在教科書上。不過,屆時將是非常正面的貢獻 -是整個世界的基因潛力。它對每一個人都是很珍貴的。 (11)

在「東西方的對談」方面,佛教中的大乘是責無旁貸的,特別是西藏佛教的格魯派。因為格魯派非常重視因明思辯,而且無論顯密佛學都鑽研得相當深入。若要不卑不亢地和西方一流的科學家進行腦力激盪的雙贏對談,格魯派三大寺的菁英份子肯定可以勝任愉快。上座部佛教的思想比較保守局限,若要與現代的科學家交流會通,他們大概無能為力。

目前,達賴喇嘛已經與西方頂尖的科學家舉行過六次「心智與生命」和一次「心智科學」的會談,出版了《心智科學》、《揭開心智的奧祕》、《情緒療癒》和《睡眠、夢與死亡》等四本書,成績斐然可觀。(12)

在近代的西方世界,佛學研究已逐漸蔚為風氣。因此,在「佛學今詮」這方面努力的學者相當多。除了前文所提到的三位以外,其他像 Francisco J. Varela , Helena Norberg-Hodge , John Crook , John Kabat-Zinn , Susan Blackmore 等學者,都是這方面的佼佼者。去年,Stephen Batchelor 和 Gray Watson , Gay Claxton 三人合編了一本《覺悟的心理學》,其中就收集了上述學者的〈內在生命科學之次第-顯示隱含於現代認知科學中的佛法〉、〈無我的主體-當代學說對於「我」的解釋〉、〈神經宗教學-佛教、認知科學和神秘經驗〉等二十二篇相關的精彩論文。

這本書的序文談到:目前西方的科學家、心理治療家、志工、藝術家和政治家們大都認同,佛教對於有關人心如何運作、如何產生偏差、如何給予導正的觀點,的確相當實際而且深奧。但在另一方面,他們也正努力嘗試研究:西方心理學對潛意識無明(endarkenment)的理解,是否能輔助佛教徒追求開悟?在禪修時,西方科學能否提供一幅清晰而具體的圖像,以幫助我們認清在神經層面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