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唐密文化 >> 唐密研究 >>

论唐密高僧的文化贡献(2)

分享到:

   八世纪初,应唐中宗的邀请从那烂陀寺出发前往中国,历经艰辛,渐至中国西部,睿宗派僧若那、将军史宪一行至玉门关外迎接,约在西洲与三藏会合,于开元四年(716)抵达长安,时年已八十。玄宗对善无畏十分礼遇,奉为国师,尊为内道场教主。善无畏首先在宫廷皇族中传法,后经再三请求,获准居外,先敕诸寺递相迎接,后居长安兴福寺南塔院、西明寺及洛阳福先寺、圣善寺等。晚年请求回国,玄宗优诏不许。开元二十三年(735)十一月七日入灭,终年九十九,僧腊八十。敕赠鸿胪卿位,为卒后第一个获得世俗官衔的僧人③。嗣法弟子侍殡官六年,开元二十八年十月三日,葬于龙门西山广化寺。
   善无畏入华传译纯密,开始了唐密的创建。据李华《行状》、《碑铭》等记载的译经活动如下:
   开元五年,于西明寺菩提院奉敕译《虚空藏菩萨能满诸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一卷,沙门悉达译语,无著缀文笔受。所译经典缮写进内,玄宗深加赞赏,令所带梵夹(佛经)均进奉内宫,因而善无畏带来的密典未得广译。后来与弟子一行在华严寺收藏的沙门无行求取的经中,找到有关“真言宗胎藏部要藉④”,作为传持翻译之用。
   开元十二年(724),善无畏随玄宗入洛京(洛阳),先住大福先寺,从无行求取的密典中译《大日经》六卷,十三年又译《供养法》一卷,合为七卷。沙门宝月译语,一行笔受,崔牧书《序》。《大日经》原为十万偈,善无畏译其精要三千颂。
   开元十四年译出《苏婆呼童子经》三卷,《苏悉地经》三卷。善无畏所译之经详见后附目录。另外,“尚有密法十余种,传(《宋高僧传》)录(开元、贞元释教录)皆未记载,以非密宗行人不及知也。”⑤    金刚智三藏(671—741),梵名Vajrabodhi,音译跋日罗菩提,尊称金刚三藏。据吕向《金刚智行记》、混伦翁《大唐东京大广福寺故金刚三藏塔铭并序》等记载,金刚智原藉中印度,是刹帝利国王伊舍那摩的第三子。后因南印度节度使将军米准那推荐入唐,遂称南印度人。    
   十岁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广学大小乘三藏,兼通中观、瑜伽、唯识。三十一岁往南印度礼龙智阿阇黎为师,经七年承事供养,受五部灌顶,“传承两部大经”⑥,得悉地成就。又曾巡礼如来八相灵塔、师子国楞伽山等圣迹。约公元717年前后,从南印度摩赖耶国出发,经海路前往中国。历时三年,经种种艰险,于开元八年(720)到达东都洛阳,受到玄宗礼遇。自此传法译经,广度四众。开元二十九年(741)有敕放归本国,行至东京广福寺时患病,八月十五日示寂。春秋七十一,夏腊五十一。玄宗敕于洛阳龙门安置。天宝二年(743)于龙门奉先寺西岗起塔。永泰元年(765)应不空三藏之请,代宗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号大弘教三藏,以示追崇。
   金刚智三藏从开元十一年从事译经,“未及十载,译出密教经轨数十种。《金刚顶经》、《大日经》两部念诵法均出大要,其他亦皆密宗鸿宝也。”⑦史藉记载的译经活动如下:
   开元十一年(723)因一行之请,始于资圣寺译经,译出《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法》四卷、《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一卷,由东印度婆罗门大首领直中书伊舍罗译语,嵩岳沙门温古笔受。
   开元十八年(730)于大荐福寺译出《金刚顶经曼殊室利菩萨五字心陀罗尼品》一卷、《观自在如意轮菩萨瑜伽法要》一卷,沙门智藏(不空)译语。又于旧《随求》中更续新咒。十九年之后又译出《金刚顶经瑜伽修习毗卢遮那三摩地法》一卷、《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身咒本》一卷、《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咒本》一卷、《不动使者陀罗尼秘法》一卷等。所译经典目录见后文附录。
   不空三藏(705—774),法名智藏,密号不空金刚。梵文音译阿目跋折罗(Amogha-vajrah),据其弟子赵迁《大唐大兴善寺大辨正广智不空三藏行状》和飞锡《大唐故大德开府仪同三司试鸿胪卿肃国公大兴善寺大广智三藏和上之碑》等记载,不空祖藉北印度,婆罗门种姓。幼年丧父,随舅氏至康居(故地在今乌兹别克一带)生活,十岁时又随舅氏东迁河西一带。十三岁师事金刚智,从师习梵文,进步神速。二十岁受具足戒,善一切有部律,通晓多国文字,师译经时,常任译语。后“蒙师授两部灌顶,护摩及阿阇黎教法,尽付密乘诸经;亦兼受善无畏阿阇黎灌顶,得胎藏界法秘要”⑧。金刚智入灭后,天宝元年(742)从海路前往师子国求法,于师子国(一说为南天竺)蒙龙智阿阇黎亲授金胎两部灌顶之法。其后广参善知识,搜寻密藏及诸经论五百余部,显密法理无不穷尽其源。天宝五年(746)返国,入内宫建坛为玄宗灌顶,备受宠遇,打开了密教中兴的局面。天宝八年忽然遇到障缘,玄宗敕令三藏回国,其实是逐客令。为了弘扬密法,不空行至韶州(今广东韶关一带)便滞留不去,在此整整隐忍四载。天宝十二年(753),应河西节度使哥舒翰之请,才结束了“流放”的生活,远赴河西疆场,于武威等地设坛灌顶,开译经场,大事弘密。天宝十五年(安史之乱爆发后)方才返回长安。自此,以大兴善寺为中心,弘法译经,广修功德,为释门领袖,帝王之师。王公大臣如副宰相王缙、元载,兵部尚书李抱玉等均执弟子之礼。至代宗朝大历三年(768),于大兴善寺设立坛场,近侍大臣、诸禁军使,敕令入灌顶道场,僧俗弟子达五千余众,“可称中国密教最盛之时”⑨。而不空以一个僧侣的身份所受到的礼遇也是史无前例的:永泰元年(765),代宗制授鸿胪卿,为正二品文散官,仍赐号大广智不空三藏。大历九年(774)六月,加开府仪同三司,为从一品文散官。又封肃国公,食邑三千户,为从一品爵位。七月,赠司空,为正一品职事官位。不空三藏于大历九年六月十五日入灭,行年七十,法腊五十。七月六日,葬于凤翔之南少陵原。当其时,代宗罢朝三日,弟子行孝子丧仪,内廷宦官刘仙鹤致祭文,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元载、兵部尚书李抱玉等均作文祭奠。彭王傅(太子的老师)徐浩书写碑文。荼毗之后,于大兴善寺起塔。不空的生荣死哀,借用三藏弟子赵迁的评价:“佛教东来向近二千载,传胜法,沐光荣,实未有与大师同年而语者也!”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