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唐密文化 >> 唐密研究 >>

论唐密高僧的文化贡献(4)

分享到:

   半月后,即四月望日《仁王经》即译毕进上,代宗在承明殿灌顶道场,将旧译与新本对照阅读,称赞道:“新经旧经,理甚符顺。所译新本,文义稍圆……三藏言善两方,教传三密。龙宫演奥,邃旨闻天。佛日再冲,真风永扇。诸大德学该三藏,识达五明。性相圆通,内外精博。”又命义学大德良贲作《疏》,自己亲自作《序》。八月二十三日,敕命资圣寺、西明寺组织百座讲演,请一百名法师讲《仁王经》,一百名大德念诵《密严经》。九月一日先行迎经,据《贞元新定释教录》记载,这一天长安城举行了盛大隆重的欢庆活动。东西大街布满五光十色的鲜花、幡幢、宝盖,皇家乐队在宫内、东西教坊在皇宫门外纷纷奏起音乐歌舞,各种百戏(杂技)热闹纷呈。在万众欢腾的气氛中,中官鱼朝恩率领皇家军队护送新译《仁王经》出大明宫,当其时,五色祥云郁郁纷纷,浮现于空中,一直延续到中午两寺开始讲经时,祥云方才隐去……僧人慧灵在《仁王经陀罗尼念诵仪轨序》中对此情形评论道:“稽缁衣,览青史,自摩腾入汉,僧会游矣。瑞法之来,莫与京者。”足见当时的盛况。
   在四大译经家中,玄奘共译经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为卷数第一。不空则译经一百一十一部,为部数最多者。在三藏住持大兴善寺翻经院时期,也是中国译经史上的最后一个高潮。    二、一行禅师的科技成就
   (一)一行禅师的生平
   一行禅师(683—727),俗名张遂,唐魏州昌乐(今河北、山东、河南三省交会的南乐一带)人。少时天资聪颖,博览经史,尤其精通阴阳五行之学。玄宗亲为禅师御制的碑铭中说“长无暇日,日诵万文。深道极阴阳之妙,属辞尽春秋之美。”据《旧唐书》本传载,年二十,至长安求学。时京都道士尹崇送他一本西汉杨雄所著的《太玄经》,一行很快即通达其旨,写出《太衍玄图》、《义诀》各一卷,阐释晦涩难懂的《太玄经》,深得尹崇赞誉,从此名声大振。当时武则天之侄武三思专擅威福,指名要与禅师结交,禅师秉性正直,逃匿以避之。遂于二十一岁(703)时出家,不久到嵩山拜普寂为师修习禅门。据成尊《真言付法要抄》载,因“契悟无生一行三昧,”故名一行。在嵩山修禅期间,禅师以博闻强记闻名于众。又四处游学参访,《宋高僧传》记载,曾只身三千里至天台山国清寺向一位隐名大德研习数术,造诣更深,名声更震。《旧唐书》本传载,睿宗于710年即位后,派遣东都留守韦安石以礼征聘禅师,禅师称病坚辞不就,却徒步前往湖北当阳玉泉寺从师悟真,修习律宗经论并纂集注疏,成《摄调伏藏》十卷(已佚失)。直至开元五年(717),玄宗命一行禅师的族叔礼部郎中张洽亲到当阳强行征诏,禅师方才应召入京,受到玄宗的特别优待。自此之后的十年中,禅师一直在两京从事科学和佛教活动。开元十五年九月,禅师卧病不起,十月八日入灭。世寿四十五,僧腊二十四。玄宗览奏悲怆曰:“禅师舍朕!”亲制碑铭,下诏葬于铜人原,谥号“大慧禅师”。
   (二)科技成就
   唐玄宗请一行禅师进京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修订历法。当时,观察、计算天文与使用历法都是沿用古代的旧方法,错误百出。例如测定夏至这一天的日影长度,就是按照古代典籍《尚书·考灵曜》和《周髀算经》中所载,于夏至日正午时刻,在南北相距一千里的两个地点,用八尺高的标杆(古代称之为表),测量出太阳阴影长度相差一寸。这种没有科学根据的方法,在唐以前观察宇宙天文中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尽管从南朝到唐初的杰出学者何承天、刘焯、李淳风等人都根据各自的观察,对这种计算方法提出了异议,但由于没有大规模地系统测量验证,致使这一错误的观点一直阻碍着人们正确地解释地球、宇宙和认识日月五星运动的周期。也由于这个原因,致使沿用的历法误差越来越大。再加上当时计算时间统一以京都的漏刻(计时器)为准,没有考虑各地的时间差,因此经常出现计时不确以至日月蚀计算不准的现象。当时使用的麟德历为高宗年间太史李淳风所作,麟德二年颁用。但至开元九年已有差误,因此诏一行禅师作新历法。开元九年,一行禅师开始草拟《大衍历》,至开元十五年(727)完成,首尾达六年之久。这段时期的工作非常紧张。在历法方面禅师作《历议》十卷,《历立成》十二卷,《历草》二十四卷,《七政长历》三卷等,为草拟《大衍历》进行文献准备。另外,还须收集实测资料,制造天文仪器以供使用。
   为了测定日月星辰的位置和运行规律,须制黄道游仪。开元十三年(725),禅师与率府兵曹参军梁令瓒用铜、铁制成黄道游仪,用来测定日、月、五星在本身轨道上的位置。其设计比以前所用的游仪更为精密完善,以往的游仪都是赤道装置,仅能测得日、月、五星的运行,但无法直接确定它们本身轨道上的位置,而黄道游仪上的黄道环与赤道环不是固定在一处,所以能够依据它们的旋转状态,从仪器直接获得答案。仪成,玄宗亲为制铭,置之灵台(天文台)以测星度。据太史所测,二十八宿及中外官与古经不同者有数十条之多。据此,禅师证实了恒星较上古有移动,从而认识到恒星的位置并不恒定的事实。现代天文学称恒星位置的为“本动”,西方国家恒星“本动”现象发现于1712年,发现者英国人艾蒙·哈雷这比一行禅师的发现晚了约一千年。禅师又据观测画成星图三十六张,深得玄宗赞许。    
   接着,禅师又受诏与梁令瓒等制造浑天铜仪。浑天仪是研究天文的重要仪器,创始于西汉武帝时的落下闳。东汉元初四年(117),张衡将浑天仪改用漏水转动。汉以后屡有改进,尤其经禅师与梁令瓒的努力才比较完备。据《旧唐书·天文志》记载,浑天铜仪上有星宿赤道和周天度数,用水推动轮子自转,一天一夜,天体旋转一周,另有两个轮子缀有日月,也能转动,每天西转一周,日东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每转二十九周有余而日月交会,每转三百六十五周而日行一周。还用木柜做地平,使仪器一半在地下,地平上有两个木人,面前放置钟鼓,每一刻自动击鼓,每个时辰自动撞钟,都由柜中的轮轴操纵。铸成,命名为水运浑天俯视图,置于武成殿前以示百官。这具水运浑天铜仪不仅能显出日月运行的规律,而且可以自动计时,是世界上第一只机械转动的时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