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密高僧的文化贡献(3)
时间:2007-12-07 12:48来源:唐密研究作者:未知 点击:
至此,“善无畏大士阐发胎藏界理趣,金刚智大士指示金刚界义诀,不空大士两师之,两部大旨集于一人,后更亲谒龙智菩萨以增益之,广参善知识以辅助之,所学尤为完备……是真融会显密之一乘大家也。中国佛教得此位大士住持,允称极盛时代。”真言宗在中国的建立遂告完成。
不空与鸠摩罗什、玄奘、义净等并称为中国“四大译经家”,在文化史上影响深远。不空前后所译经典,据吕建福《中国密教史》中统计,共一百一十一部,一百四十卷(目录详附于后),以下就史料所载略述不空三藏的译经活动。
不空早年随师金刚智译经,担任笔受、译语等职。从印度返国后,在长安、河西等地也有译事,但并未组织大规模的译经活动,直至公元755年之后,不空以大兴善寺翻经院为中心,才开始大规模地开展译事。
大兴善寺始建于晋武帝泰始二年(266),原名遵善寺,隋文帝建都大兴城(西安)时,在此基础上建造了国寺,占据整个靖善坊。因隋文帝在北周时原为大兴郡公,故取“大兴”二字和遵善寺的“善”字命名。大兴善寺规模宏大,为京城之最,法琳《辩正论》卷三有详细的描绘:“大启灵塔,广置天宫。像设凭虚,梅梁架迥。璧曜彩,玉额含晖。画承云,丹栌捧日。风和宝铎,雨润珠。林开七宝之花,池漾八功之水。召六大德及四海名僧,常有三百许人(实际人数数倍于此),四事供养。”隋代,这里是两大国立译经馆之一。
唐代,不空的大兴善寺译场又与玄奘的慈恩寺译场、义净的荐福寺译场并称“长安三大译场”。公元755年以后,三藏在此传法、译经近二十年,直至圆寂。此寺因此成为唐密的祖庭之一。
不空译经,先从收集、校勘原本梵夹开始。所译大批密典的梵本有两个来源,一是前代大德遗存的梵夹,一是三藏从天竺、师子国取回的梵夹。
乾元元年(758)三月十二日,不空三藏上书朝廷:“请搜捡天下梵夹修葺翻译”。“中京(长安)慈恩、荐福等寺,及东京圣善、长寿、福先等寺,并诸州县舍寺村坊,有旧大遍觉义净、善无畏、流支、宝胜等三藏所将梵夹……承前三藏多有未翻,年月已深,漏索多断,湮沉零落,实可哀伤。若不修补,恐违圣教。近奉恩命许令翻译,事资探讨,证会微言,望许所在捡阅收访,其中有破坏缺漏随事补葺,有堪弘阐助国扬化者,续译奏闻。”
上文所提的寺院,为玄奘、义净、善无畏等诸高僧的译场,都还存有不少梵夹,其中有许多还未译出,所以三藏请求搜集修补。另外还请将全国各州县寺舍村坊遗存的梵夹一并“捡阅收访”。此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全国范围的搜寻估计并不彻底,但至少对主要地区的大部分梵夹进行了收访、修补、登记。许多运到大兴善寺译馆保存。这次梵夹的集中在前代很少有,在唐代也可能是唯一的一次,对译经事业起到了积极作用。
天宝五年(746),不空从印度带回“陀罗尼教金刚顶瑜伽经等八十部,大小乘经论二十部,计一千二百卷,”这些经卷没有进行大规模地翻译。乾元元年六月十一日,即请求在全国搜寻梵夹的上书三个月后,三藏又上书朝廷,说以前取回的千余卷梵经运回长安后未能翻译、抄写,请求翻译,得到准许。
翻译经典,还需一批与译主志同道合,文字、义理俱佳的助译人员。安史之乱时,长安不少寺院的僧众避走他乡,随着战乱的平息,僧人们逐渐返回。长安寺院的佛事也日渐兴盛。
不空译经时,抽调了不少其他寺院的高僧作助手。广德二年(764),就从长安及全国各寺抽调了怀感、含光等四十九位大德到大兴善寺,这些高僧皆“道业清高,洞明经戒,众所钦尚,堪为师范。”
不空译经的费用直接由国家支付,或由王公大臣及地方官吏捐助,如宝应元年(762)鹿阝坊等州都防御史杜冕曾一次捐助二千五百余贯。
如上种种,为译经事业创造了良好基础。下以译《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为例说明译经过程。不空译此经之前,《仁王经》已被译过三次:一为晋武帝泰始三年(267)月支僧人法护所译,名《仁王般若经》,一卷;二为后秦姚兴弘始三年(401)鸠摩罗什译,名《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二卷;三为南朝梁元帝承圣年间(552—553)天竺僧真谛所译,名《仁王般若经》,一卷。不空认为前代所译都有不足之处,或理未融通,或方言尚隔,于是请求再译,得敕准。此次译经从永泰元年(765)四月朔日于大明宫南桃园开译,参与译经者共有十九位高僧:
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译梵文;
千福寺沙门法崇证梵本义;
青龙寺寺主翻经大德良贲笔受兼润文;
安国寺沙门子邻润文;
安国寺兼西明寺上座怀感证义;
荷恩寺沙门建宗、千福寺沙门飞锡、荐福寺沙门义嵩、大兴善寺上座潜真、资圣寺沙门道液、兴唐寺沙门超悟、保寿寺沙门应真、西明寺都维那归性、寺主慧灵、西明寺沙门慧静等人证义;
保寿寺沙门圆寂梵音;
兴唐寺沙门道林赞呗;
崇福寺沙门义秀校勘;
崇福寺寺主弘照检校。
此外还有不少朝廷官员奉旨参加,如内史省内阍马奉献,判官儒林郎杨利、开国公骆奉仙等,命翰林学士常兖、柳枕等亲临译场,由当时权倾朝野的中官鱼朝恩监阅总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