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藏传佛教 >> 研究 >>

探索藏传佛教寺院管理的新模式——从萨迦“模式”看寺院管理向民

分享到:
[摘要]本文以西藏萨迦寺为例,就政教合一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藏传佛教寺院管理所包含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入寺管理、学经制度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寺院管理也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通过对两种制度下的萨迦寺寺院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本文总结出了“萨迦模式”的寺院管理特点,为新时期藏传佛教寺院管理工作和藏传佛教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制度提供实践和理论的参考依据。

  “全面贯彻党的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巩固和发展党同宗教界的爱国统一战线,维护稳定,增进团结,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而努力奋斗。”这是新时期我国宗教工作的基本任务,也是对我国宗教现状的基本估计和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我们党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宗教工作的历史经验做出的科学论断。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既是社会主义社会对我国宗教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各宗教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我国宗教发展的正确方向。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提出,包含了许多内容,有许多工作要做。如何引导藏传佛教寺院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相适应”研究课题的重中之重。

  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寺院管理也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以西藏萨迦寺为例,在政教合一制度下,萨迦寺的寺院管理制度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形成了一整套组织系统,表现出深深的社会制度和时代的烙印。民主改革后,彻底废除了萨迦寺的特权,开始引进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民主管理机制,寺院向社会主义制度适应迈出了历史性的第一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为寺院的民主管理注入了新鲜的活力,逐步形成萨迦模式的寺院管理制度,为藏传佛教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实践和理论依据。

  一、萨迦寺、萨迦派及萨迦政权

  萨迦寺位于西藏日喀则地区萨迦县境内,是藏传佛教萨迦派的中心寺庙,在我国的青海、甘肃、四川等地区以及尼泊尔、不丹等国均有其分寺。西藏萨迦寺分南北二寺,重曲河横贯其间,南寺位于南岸的平坝上,北寺坐落在北岸的本波山“灰白土”山岩下。

  在元代,萨迦曾是西藏政治、军事、文化的中心,这里曾出现过萨班贡噶坚赞、八思巴等诸多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对西藏的稳定和祖国的统一,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萨迦寺在我国历史上及藏传佛教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寺内所藏历史、宗教、建筑、雕塑等诸方面文物很多,是西藏佛教文化的宝库之一。

   萨迦派是藏传佛教四大教派之一,一般誉称卓弥释迦意希(994-1078)为该派的创始人。然而,实际创始人是昆官却杰波(1034-1102)。卓弥释迦意希生于后藏芒喀地方,曾到印度、尼泊尔学习佛法十余年,精通显密教法,特别是学其道果法的全部教授,回藏后建莫古隆寺,翻译大量密乘典籍,聚徒讲授,开后宏期新译密咒之规,为后宏期三大译师中最为著名者。昆官却杰波是卓弥释迦意希最著名的弟子之一。

  昆官却杰波出身于信奉宁玛派的家庭,生于雅隆克德地方(萨迦县扎岗乡雅隆村),自幼随其父兄学习宁玛派教法,初在萨迦以南的扎窝垅巴建一小寺,史称萨迦阔布。此后前往莫古隆依止卓弥释迦意希学习继承了“道果法“,又随桂枯巴拉泽译师、迦什弥罗抗都迦布论师、玛·仁钦乔译师、津巴译师等学习显教密法,终得博学之成就。在象雄古热巴、觉卧顿那巴的大力资助下,于公元1073年在本波山创建寺宇。因该寺建于呈灰白色山岩上,藏语称为“萨迦”,后来萨迦遂成这座寺的专名,也作了教派的名称。

  萨迦寺建立后,昆官却杰波广收弟子,传教布道,创立了萨迦派,萨迦寺寺主皆由昆氏家族男性相承,形成集政教两权于昆族一家之局面。

  在萨迦派发展史上,有五位人物曾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史称“萨迦五祖”。他们中有的身在俗家娶妻生子,而又执掌萨迦派的政教大权;有的出家持戒,身着袈裟,兼秉政教。

  昆官却杰波之子贡噶宁波(1092-1158),继承了萨迦派“道果法”的教授和要诀,又依止诸多大师,研习显密法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萨迦派的教法体系,并著有《道果概论》等。在他住持萨迦寺48年间,大宏佛法,使萨迦派名声始著于世,被佛教界誉为“萨钦”,尊称他为萨迦教派五祖中之第一祖。

  索朗孜摩(1142-1182),为贡噶宁波的第二子,他继承其父嫡传的萨迦派道果要门教授,曾从师噶当派的桑浦寺第六任堪布恰巴却吉僧格等人学习显教经论,接替父位主持寺庙,创建努曲美增卡典曲颇章(即胜乐宫殿),是萨迦第二祖。

  扎巴坚赞(1147-1217),为贡噶宁波弟,继任其兄的法座主持寺庙,建乌孜宁玛祖拉康、溪多措钦大殿,严持戒律,是萨迦第三祖。

  萨班贡噶坚赞(1182-1251),为扎巴坚赞之侄,贝钦沃布之长子,是萨迦第四祖。幼时从父兄处学习显密教典,继承父祖宗规,后从释迦室利受具足戒,起法名贡噶坚赞,在“五明学”和显密教法上深有造诣,被誉为“班智达”。他在佛学上著书颇丰,其中最著名的有《三律仪论说》(sdom-gsum-rab-dbye),《正理藏论)(rigs- gter),《萨迦格言》(sa-skya-legs-bshad)等。萨班在主持寺庙期间,大兴土木,创建细脱拉章、乌孜萨玛朗达古松等辉煌建筑。当时,萨迦教派成为西藏地区左右局势的一支重要力量,由于萨班在当时西藏宗教上的地位,他被元朝廷看中,成为西藏与元朝中央政权建立统一关系的第一人。1238-1239年间,成吉思汗之孙阔端领兵驻扎凉州,其先锋已进到热振寺。1244年,阔端写信给萨班请他去凉州见面,萨班审时度势,于1246年亲赴凉州。会见阔端,议妥了卫藏归顺蒙古的条件,当时他曾致书西藏各地僧俗首领,劝说归顺元室。这是西藏宗教界领袖人物和蒙古王室成员建立直接联系的先河。

  八思巴(1235一1280)为萨班贡噶坚赞之侄,是萨迦第五祖,他本名罗追坚赞。八思巴,意为圣人。他10岁曾随萨班贡噶坚赞到凉州,继任萨迦寺主后,坚持萨班政策,使西藏同中原保持统一的局面。八思巴同忽必烈会见后,一直追随其左右。1260年,忽必烈当了蒙古大汗,封八思巴为国师,赐玉印,命八思巴总领总制院管理全国佛教和西藏行政事务。八思巴掌管西藏政教大权标志着西藏政教合一制度正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