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藏传佛教 >> 研究 >>

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十一五”科研发展规划(10)

分享到:

 

田野工作

四川阿坝藏区古代文化遗存考察
  应四川省阿坝州文物管理部门及马尔康县政府部门的邀请,本所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方向霍巍教授、李永宪副教授前往阿坝藏族自治州马尔康县、黑水县开展实地考察,在当地学者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协助之下,双方对位于马尔康县境内的莫斯都古代岩画地点和位于黑水县境内的徐古村唐代摩崖造像作了详细的调查,取得重要收获。
  位于马尔康县境内的莫斯都古代崖画是一处具有北方草原文化特色的古代艺术遗存,这处岩画点通过调查初步确认了其中三处较大画面,这三处面画均为地表大石,在其不同的岩面采用坚硬工具以凿点连线的方式在黑色岩石上凿成图像,图像的内容经现场辨识有马、鹿、羚羊等动物、男女人物形象、骑马者以及一些可能涉及原始宗教内容的画面,场面宏大,题材丰富。据初步分析,此处岩画的年代可能最晚不晚于商周时期,其特点具有较为典型的北方系统游牧文化特点,与发现于青海、西藏、内蒙古、宁夏等地的古代岩画具有相似之处,应是在四川藏区首次发现的北方系统古代岩画,也是迄今为止北方系统岩画在我国西南和西北地区分布最南端的一个地点,它的发现,对于研究四川藏区与我国北方草原文化的交流与联系、文化传播路线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位于黑水县境内的徐古村唐代摩崖造像以往曾由四川省和阿坝州文物部门专家进行过初步调查,此次本所学者与阿坝州文管所专家再次对这处遗存作了现场观察与记录,新发现一些过去不见于记录的题刻文字,并对其总体分布数量及基本情况、各龛造像题材、凿刻方式等作了详细记录,在前人调查的基础上又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
  在调查期间,本所学者与当地文物管理部门和政府有关部门领导作了多方面的交流,双方就今后开展长期科研合作、人才培养等问题交换了意见并达成共识,并将制定相关合作研究规划上报四川省文物局。

藏彝走廊学术考察
  6月,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所长黄树民先生应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邀请,与我所石硕教授、四川省民族研究所李星星研究员、四川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刘先强副院长、美国哥伦毕亚大学人类学博士刘绍华女士等一行共同组成联合考察组,赴藏彝走廊进行了为期20天的民族文化考察活动。此次考察的重点为藏彝走廊地带的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流域地区。考察路线途经四川的小金、丹巴、康定、道孚、雅江、九龙、冕宁、盐源,进入云南丽江地区,在云南境内重点对宁蒗、丽江、宝山、剑川、兰坪、六库、腾冲等一线进行了考察。考察组沿途不辞辛劳,深入村寨走访,对藏彝走廊地区极具多样性的族群与文化有了更深切的感受与认识。考察组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内受州、县各级宣传部门及政府的热情接待。甘孜州宣传部及社科联等对于从民族走廊角度研究康巴地区民族文化极为赞同和支持,专门召集州内社科界专家与考察组就州内的民族文化情况及特点进行了座谈。本次考察活动的目的意在对藏彝走廊地区民族文化作一概貌性的了解,以为今后选择研究项目及进一步开展藏彝走廊的合作研究奠定基础。

川滇毗邻藏区社会文化变迁与经济发展田野调查
  7月9-20日,我所徐君副教授带领学术考察队赴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进行田野调查。此次考察主要是围绕教育部重大课题 “川滇毗邻藏区社会文化变迁与经济发展” 项目所做的第一次前期调研工作。该考察队以木里作为重点考察对象,共分为三个组,一组主要关注木里县作为一个多民族杂居与多元文化共存的现象以及文化传播的情况,围绕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角度,对于民族文化的内核、表层、民族文化发展的悖论——传统保护与现代更新以及现代教育在木里的发展和现状进行调查,一组围绕现实问题如传统医疗与现代医疗的关系、生态旅游与社区的关系等角度进行调查;第三组围绕木里历史上特殊的民族宗教关系进行考察。徐君副教授在选点之后于20号转赴另一田野调查地点,其他的调查成员的考察活动持续到8月初。

三江源生态人类学调查
  7月21日-8月20日,徐君副教授第二次赴三江源地区、可可西里一带进行“三江源生态恢复与建设的人类学调查”。 该项目是本所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方向与NGO组织合作,由徐君副教授主持的一个五年研究规划,每年田野工作一个月。主要关注生态恢复及建设与移民的关系、移民生活重建、社会文化变迁等方面。调查地点主要在三江源生态建设与恢复的核心区,如青海玉树州、格尔木市的唐古拉乡以及与之相邻的西藏那曲地区的安多县。该项目采用入户访谈和抽样调查等形式,用声像、图片及文字全面展示三江源生态恢复与建设及生态移民的情况。
  12月9日,该项目合作方负责人获得“2006年度绿色中国人物奖”。

西藏农村社会经济调查
  2006年7月26日至8月13日,四川大学“985二期”工程“南亚与中国藏区创新平台”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学术带头人杨明洪教授赴西藏进行课题调研,调研的主题是西藏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期间杨明洪教授围绕他主持的基地重大项目“西藏农村和谐社会建设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与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西藏自治区政策研究室等单位的学者反复探讨课题的设计、内容等问题,格勒、罗绒战堆、王清先、杜文彬、倪帮贵等专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此外,杨教授与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罗绒战堆研究员、研究生杨春伟等一行先后到曲水县、拉朗县、乃东县、当雄县、堆龙德庆县、日喀则地区等地的农村进行调研,并与当地藏民一起生活,近距离观察当地农牧民的生产、生活以及家庭关系、社会关系。
8月2至6日,杨明洪教授与其研究生杨春伟一道赴那曲地区参加了由西藏自治区科协、西藏自治区农牧厅、那曲地区行政公署联合召开的“第二届破解西藏‘三农’难题,加快农牧区发展论坛”。会议过程中,就西藏农牧民增收、草原保护、草原产权制度建设、青藏铁路通车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等问题进行探讨。同时,也考察了那曲藏北草原的情况。
  8月12日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成思危教授,中央统战部办公厅主任、四川大学兼职教授安七一同志,在拉萨市迎宾馆接见杨明洪教授,并询问了课题调研情况。

青藏高原历史地理考察
  2006年8上旬,基地重大项目“青藏高原历史地理研究”课题负责人郭声波教授与博士生张保见一起参加了在西宁召开的“清代中国环境特征及其区域表现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了论文《青海近代的农业垦殖与环境变迁》,并作大会发言。会后,前往青海格尔木、西藏那曲、拉萨、山南、林芝、昌都地区及四川甘孜州等地作了实地考察。重点考察了那曲地区的传统牧业和山南地区的传统农业,以及青、藏、川藏传佛教寺院,进一步加深了对西藏农业地理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