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道场 >> 北京 >>

雍和宫(10)

分享到:

大愿祈祷法会,又称善愿日,传大召,藏语称:曼兰钦摩,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的重要节庆。明永乐七年(1409),已经在西藏享有盛誉的宗喀巴大师,为了纪念释迦牟尼,纯正佛法,在拉萨大昭寺举行了大愿祈祷法会。此后,宗喀巴每年都举行大愿祈祷法会,并形成惯例。

清康熙末年,这项活动传到北京,首先得到朝廷的支持。雍和宫因为是皇家寺院,从此,每年举办大愿祈祷法会。雍和宫在每年农历的正月二十三日(大建为二十四日)至二月初一日为法会日期,其中正月二十九日 (大建为三十日)、二月初一日两天要跳金刚驱魔神舞。

1988年,大愿祈祷法会得以恢复,雍和宫全体僧人每日在法车仑殿诵经。殿内数百盏酥油灯置于几案之上,酥油花、面供,鲜果一层层排列着,晶莹绚丽。大愿法会的诵经及活动安排为:

第一、二日,“略诵”,

第三、四日,“广诵”,

第五、六日,“略诵”,

第七日,跳“金刚驱魔神舞”,并通过诵经加持,使参加法会的众僧即为护法,以驱除邪恶,祈求吉祥。

第八日,“绕寺”日。

(二)金刚驱魔神舞

金刚驱魔神舞,藏语称为“羌姆”,蒙语称为“布扎克”,蒙汉结合语义称“跳布扎”,俗称“打鬼”。它是以西藏土风舞为基调,吸取本教仪轨和印度瑜伽宗面具舞的某种形式而成。为藏传佛教的一种密乘宗教舞蹈。

金刚驱魔神舞,是戴着藏传佛教具有象征意义的面具,随着鼓、钹、莽号等法器的节拍,抑扬进退疾徐有序的舞蹈,为驱邪逐祟、祈求吉祥的宗教仪式。从佛教上来讲,跳金刚驱魔舞以圣者及众多护法和他们的眷众之身份翩翩起舞弘法布道,消灭诸如“黑魔如扎”之类恶魔邪障,以保护佛教事业的兴旺和百姓安居乐业。跳舞时,舞者身、口,意需与本尊、护法相应,结手印并执法器,口诵真言,心想本尊,护法威仪,以息灾、调伏的密法驱魔除祟仪式。就此舞本义来讲,所称“邪魔”,主要指人类本身的弱点和恶念,也就是“我执”。

1.金刚驱魔神舞的历史

金刚驱魔神舞历史十分悠久。

公元8世纪,印度莲花生大师应吐蕃赞普赤松德赞的邀请,人藏弘传,并建桑耶寺。他在吸收藏地原始土风舞和祭祀舞的基础上,创编了金刚神舞,并在雪域流传。

关于金刚神舞的来历,还有一种趣闻。另有史书载:唐代开成三年,吐蕃朗达玛杀了其兄贤王,后自立为赞普(即国王),并一反其兄所为,大兴灭佛之事,毁寺院、杀僧侣、焚经典,强迫喇嘛还俗。此次灭佛来势迅猛,僧人猝不及防。后来,吐蕃有一名叫拉隆贝吉多杰的僧人,决心要除掉朗达玛。此僧先将一匹白马用木炭涂为黑色,身着白里黑面的舞衣,暗藏袖箭,前住拉萨。在朗达玛观赏舞蹈时接近其身,将其射死,然后乘马出逃。当马涉河水时,身上的炭色脱落现出白色,拉隆贝吉多杰又将舞衣反穿,白里朝外,黑人黑马顿时消失,追赶的武士被迷,只好作罢。

由于拉隆贝吉多杰当时跳舞身着黑衣,故称黑衣舞。为纪念拉隆贝吉多杰刺杀朗达玛以振兴佛教,西藏、青海等地寺院每年都要举行“善愿日”,并跳黑衣舞以示庆祝。

公元15世纪,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为弘扬佛法,保护众生平安,在拉萨举行祈愿大法会,并将原来的金刚神舞加以改编,完善后成为祈愿大法会的一大仪式,并延续下来。

明朝末年,金刚驱魔神舞流传至京,到清代,许多藏传佛教寺院都有这一宗教活动。故宫中正殿每年要表演这一宗教舞蹈,旨在驱除邪恶,祈祷天下太平。

乾隆九年(1744),雍和宫改建成藏传佛教寺院后,每年依照宗教仪轨,在大愿祈祷法会期间跳金刚驱魔神舞。

2.清代以来雍和宫的金刚驱魔神舞

在清代,雍和官金刚驱魔神舞的扮饰者不全是雍和宫的僧人,还有京城各藏传佛教寺院中挑选出来的。至雍和宫每年大愿祈祷法会前,由雍和宫扎萨克喇嘛行文“喇嘛印务处”,再经“喇嘛印务处”通知各寺院派僧人到雍和宫练习跳神舞,名曰:“过排”。那时,神舞共跳三日,第一日为“排练”。因为一年没有跳了,技术上会有一些生疏,所以要预演一下,兼可查点各种道具和服装,如有损坏和不适合的,则要立即补充和调换。第二日为正式跳金刚神舞日,在正午过后方可开演。第三日为“绕寺”。通常是在东方门出以前即开始,红日东升时即告绕寺圆满结束。因为“排练”和“绕寺”的时间太早,故很少有人观看,只有第二日,雍和宫内外人山人海。正如清《燕京岁时记》所载:“打鬼本西域佛法,并非怪异,即古者九门观傩之遗风,亦所以根除不祥也。每年打鬼,各喇嘛僧等扮演诸天神将以驱逐邪魔,都人观者甚众,有万家空巷之风。”那时官署的蓝布帐幕,搭满雍和宫昭泰门内外。雍和宫牌楼前卖大糖葫芦、风车和京味小吃的,比比皆是。

跳金刚神舞的坛场设在天王殿庭院。天王殿台阶下,搭有两座红栏杆看台,台上摆着金漆桌椅,舞蹈开始之前,众高僧及身着补服、项挂朝珠的官员人等依序入座,两侧有乐队侍立。乐器中即有打击器乐,又有管弦乐器。主要乐器是:大铜号、小铜号、海螺、钹、铙、柄鼓、唢呐、铃、嘎巴拉鼓等。以上这些为藏式乐器。另还有细乐乐队参与演奏。主要有云锣、笛、管子、笙、钹、鼓等,这些乐器汲取了汉传佛教乐队的风格与特点。

神舞共分13幕,按照舞者所戴面具的特点,清代以来,一直俗称为:跳白鬼、跳黑鬼、跳螺神、跳蝶神、跳金刚、跳星神、跳天王、跳护法神、跳白救度母、跳绿救度母、跳弥勒、斩鬼,送祟。

在清代,跳金刚神舞的服装均是皇宫专门定制的,如今雍和宫珍藏有数套当年跳此舞的服装,做工精美,用料讲究,是雍和宫所藏服装中的精品。

当时,这种大型的宗教乐舞剧,北京、蒙古等藏传佛教寺庙都在例演,只是日期不同。故当时京城流传着:“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在打鬼”的说法。

自1900年以后,只有皇宫中正殿、雍和宫、黄寺、黑寺等四处举行这种跳神舞的仪式。1957年,雍和宫跳金刚神舞的规模相当大,那日,一万多人冒雪观看了表演,其中还有很多外宾,盛况空前。

3.金刚驱魔神舞再度振兴

后来,金刚驱魔神舞曾一度中断,1981年以后,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关怀下,雍和宫的宗教活动得以恢复。后来,雍和宫从辽宁省阜新瑞应寺请来精于神舞的僧人传舞。之后,又多次派人外出学习,1988年,这一古老的宗教舞蹈得以恢复。

现在,俟至跳金刚神舞日,在红墙黄瓦的雍和宫内,一排排印满藏经的风马旗及印有雍和宫标志和吉祥寄语的小彩旗高悬在半空,一直延伸至万福阁院。天王殿前,悬挂着吉祥天母、永保护法和地狱主三幅护法神唐卡画。殿院内搭起了舞台,上铺红色地毯。台下中外游客熙熙攘攘,等着一睹金刚神舞的风采。舞台前方,放着一用红纸和高梁杆秸糊制的三角形架子,顶有髑髅模型,三侧有风、火图案装饰。此架名叫巴苓,藏语称:朵玛。待舞蹈结束后,向恶魔抛掷朵玛咒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