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吉祥结:臧语称:“贝牌乌”,俗称“盘长”,是一种回环的菱形绳索图案,也是藏、蒙民族图案中用得最多的一种,用它来表示佛法回环贯彻、一切通明,又标志着佛智圆满。雍和宫许多法器上均刻有此图案,庙管会还做成吉祥结徽章,作为与僧俗信众的结缘纪念品。
4.右旋螺:意后面有午述。
5.莲花:又称荷花,为佛教经典和佛教艺术经常提到和见到的象征物,取“出五浊世,无所污染”之义。相传,释迦牟尼一出世时,即站在莲花上,成道后,起座向北,绕树而行,一步一莲。释迦牟尼佛传教说法时,坐的是莲花座,他的手“开敷如莲花”,故藏传佛教的壁画、唐卡上,释迦牟尼佛的掌心均画成玫瑰红色。
佛教赞叹莲花有香、净、柔软、可爱四德,视为吉祥物,这种对莲花的崇尚,体现在佛教文化的各个方面,成为美的象征。雍和宫诸多佛像中的莲花座,唐卡、法物、法器中的各种莲花图案,都说明莲花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
6.宝瓶:又称罐,藏语称“奔巴”。标志着聚满甘露,取“圆满无漏”之意。雍和宫佛事活动中将宝瓶内盛上净水,象征甘露,瓶口插有孔雀翎,象征吉祥清净与财运等。
7,金鱼:藏语称“斯娘”。八宝中的鱼为双鱼形,其:“翅为绿玉,圆眼放光,柔软无比,撇弃无明,标志智慧”。表示得到解脱,坚固活泼。
8,宝盖:又称“天盖”、“华盖”、“宝幢”、“金幢”、“幢”,梵文称“驮缚若”,藏语称“杰参”。宝盖呈圆柱形,原为古印度军队的一种旗帜,当战胜对方时,做为打胜仗的标志将其高高举起。后这种标志逐渐为佛教所采用,而藏传佛教宝盖多为圆顶垂幔式,以黄色或各色锦缎制成。
近年,僧人们在恭迎云居寺佛祖舍利到雍和宫供奉观瞻和第十一世班禅大师到雍和宫、西黄寺礼佛、讲经等佛事活动中,均以宝幢护卫前行,增强了佛事活动的庄严气氛。
雍和宫还有一种八宝图案,将这八种宝物巧妙地集于一体。其中:法车仑、双鱼环绕于两旁,上为右旋螺、宝伞、宝瓶、莲花,下为宝盖和吉祥结。此八宝在莲花日月盘上,后为背光。图案工细、整体感强。
西配殿内悬挂着纸本七珍八宝四条屏,是为绘画中的七珍八宝。
佛法的象征物——法车仑
法车仑,藏语称为“柯鲁”。法车仑呈圆轮形,原是古印度的一种武器。在佛教中代表佛法,经中云:“轮具二义,一旋转义,二摧辗义,以四谛轮转度与他,摧破结惑,如王轮宝,能坏能安。法车仑亦尔,坏烦恼怨,安住谛理。”意指佛法如转轮王的轮,旋转不停,永无休止。佛教中常说的“法车仑常转”即为此意。而法车仑上的八根辐条,象征释迦牟尼佛一生弘法的八件大事。法车仑又如辗摧山岳岩石一样,能摧毁众生的一切烦恼。
在许多藏传佛教寺院正殿屋顶正中,立有——铜制鎏金法车仑,左右为鹿,做伸颈听经状。这是象征释迦牟尼佛在鹿野苑首次说法。释迦牟尼悟道成佛后,向随从于他的桥陈如等五比丘讲述了他自证悟的真理:“八正道”、“四圣谛”等,使他们豁然开朗,满怀欢喜。从那时起,佛、法、僧三宝具足。在佛教史上称这次讲法为“初转法车仑”,即释迦牟尼佛第一次传法,标志着佛教的建立。鹿野苑作为初转法车仑处,成为佛教四大圣地之一。
在雍和宫殿佛像前,置有两个法车仑,为银质嵌珠。
庄重祈福的古钟
北京古钟很多,而在一年中敲响次数最多的要数雍和宫的大钟了。
雍和宫的大钟在雍和门院内东侧的钟楼内,此楼建于乾隆九年(1744),为重檐歇山式。楼内的铜钟为明成化二十年(1484)所铸。此钟外观大气厚重,钟上有蒲牢,钟身西侧铸有正楷字“皇帝万岁万万岁”,下书“大明成化二十年九月吉日制”。东侧书“金范其形,声运雷霆,景晹宣动,万户耸听”字,字体浑厚、圆润。钟口为莲瓣形,上有八卦图案。在大钟的内壁铸满梵文经咒,每字寸许。
在清代,每日清晨僧人上殿诵经,均要鸣钟。每逢重大法会和清帝来庙内朝佛,西藏大活佛来讲经时,还要击鼓鸣钟。由于那时京城建筑低矮,故钟声能传播很远。如今,每月农历初一、初八、十五、三十及佛教节庆日均要敲钟,为国为民祈福。而每次都要敲108下。关于108之数,古人认为是吉祥数,《群谈采余》载:“钟声晨昏叩一百八声者,一岁之意也。盖一年有十二月,有二十四气,又有七十二候,正得此数。”。大钟在佛寺中的作用,《百丈清规》中说得很清楚:“大钟,丛林号令资始也,晓击则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昧。”故有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之说。
在雍和宫钟楼的西侧,还有一口大钟,为明正德十年(1515)所铸。其钟身的铭文,记载着发愿铸钟的缘由、名姓和监造铸钟的人士。在钟身南侧铸“皇帝万岁万万岁”字,北侧下有愿文“皇图水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辉,法车仑常转”字。钟身铸满经文,有《佛顶尊胜总持经咒》、《楞严咒》、《金刚经》,字体均为正楷。
晨钟暮鼓,古钟庄重的造型,钟上的蒲牢,钟身的图案和铸满的经文,都体现了中华民族正直善良,公正贤明,自强不息的精神。如今,古钟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那紧慢有序,浑厚绵长的钟声,将把春的信息,把美好的祝福与希望送进千家万户。
多种功用的法鼓
鼓与钟一样,成为佛教寺院中常用的法器。“吹大法螺,击大法鼓”,是大法会不可缺少的。
雍和宫鼓的种类较多,分为大鼓、把鼓、嘎巴拉鼓等,是诵经、梵呗常用的法器之一。
雍和宫昭泰门以内东、西各置钟、鼓二楼,鼓楼内的鼓为清代所制,木质鼓身,兽皮鼓面。在清代,此鼓用于宗教仪式,以鼓声加强庄严肃穆的宗教气氛。
在法车仑殿的经桌前,立有两面大把鼓,又称“柄鼓”。鼓壁红漆油饰,并布满莲花图案,上书正楷“雍和宫”字。此鼓锤为弓形,在殿堂内诵经时,僧人以鼓锤击之,声音浑厚。在每年跳金刚驱魔神舞时,也以此鼓伴奏。
在法车仑殿住持诵经的经桌上,置有铃、杵等各种法器,其中还有摇鼓,这种摇鼓梵文音译为嘎巴拉鼓,藏语称“札玛茹”,意为“护乐”。
打击乐器铙与钹
铙与钹在形状上有区别,中间处突起较大,四周边缘狭窄者为铙,而中间处突起较小,犹如酒盅状,四周边缘较为宽大者为钹,小钹又通称为小锸。法会上大铙拍打时所发出的声音粗壮低沉,大钹拍打时所发出的声音洪亮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