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北京地区的宗教活动场所和著名旅游景点正式对外开放以来,雍和宫曾接待了来自世界上17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元首及知名人士,每年接待内外客人近二百万人次(27)。
雍和宫的今日,“殿宇崇宏,相设奇丽,六时清梵,天雨曼陀之花;七丈金容,人礼旃檀之像”;春来丁香、玉兰花影扶疏,满芬芳;夏日盆盆荷花亭亭玉立,香气盈溢;入秋核桃银杏果实累累;冬季苍松翠柏,白雪压枝,可得四时之雍和景象。
印、巴次大陆的佛像造像艺术
释迦牟尼诞生在公元前古印度地区迦昆罗卫国,是佛教的创始人。实际它在世与去世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佛教并没有制作佛像的习惯。因为在众人心目中佛陀是神圣、崇高而且是超轮回的,若以人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佛,未免太世俗化了。所以印、巴次大陆早期表现佛陀的存在,多以菩萨树、纪念柱、佛塔或伞盖、莲花、法车仑、佛脚印来象征。
至于佛像的出现,多与古希腊文化有关。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的亚历山大王率军队东征,一直到达古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从而使这一区域包括地中海东部沿海和亚洲西部地区在后来发展中不同程度受到古希腊对人体美的崇尚及精湛的雕塑艺术诸多文化因素的影响。
公元前3世纪古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时期阿育王执政,把佛教奉为国教,不仅兴建寺塔与石柱,而且派使者到叙利亚、埃及、希腊地区去传教。
到了古印度犍陀罗王国时期,西北部地区信众始造佛像,发展到公元1世纪至2世纪大乘佛教产生,受《佛说造形象经》及造佛像具有福报的影响,佛教信众开始大量制作佛像。
这一时期,大多以释迦牟尼像为主要表现形式,其造像特点是轮廓分明、五官清晰、线条简练、衣纹质地感强,称之为犍陀罗风格。后来为显示佛陀的尊严与神圣,又规定了佛的三十二种相与八十种好,从此佛教艺术伴随佛的种种造像,开始向东亚、中亚、东南亚地区传播与发展。
汉地佛教不同时期的表现
西汉末,虽说佛教已传入中国,但有关佛像和寺庙的几记载,史书上很少提到。到西晋、东晋和南朝时期佛教造像艺术才有所发展,从出土的佛教文物中的金铜佛像身上,可以感到除背饰、衣纹、手印还保留古印度佛像的传统之外,已然从早期的古板逐步转为柔和与静谧,融入了传统的中国色彩。
北朝的北魏时期(公元4至5世纪)是中国佛像营造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著名的山西云冈石窟与河南的龙门石窟都相继开凿于这一时期。云冈第二十窟中的大佛不仅具有北方拓跋族男子汉的粗犷伟岸的气质,那挺直的鼻梁,修长的双眉,成梯形状排列的衣纹,也来自古印度犍陀罗时期佛教艺术风格的影响。
隋唐时期中国的佛像造像艺术有明显改观,基本摆脱了魏晋、南北朝佛像那种神秘的宗教色彩与呆滞的风格,造像也开始转为雍容华贵,显示了民族化、世俗化的趋势。如唐代龙门石窟奉先寺中的卢舍那大佛,仪容端庄,嘴角略带一丝微笑,头向下俯视,与礼佛者、游客的目光相互交流,这与北魏时期那些远离尘世的佛像相比,则更多一些人情味。发展到宋代,佛像塑造更贴近生活,如四川重庆大足石刻中的数珠观世音像,身倚石崖,双手交叉,略呈微笑,与其说是尊菩萨,不如说是宋代一位仪态万千的女郎。从题材与风格上讲,已完全是中国化的产物了。
元明清时期受印度、尼泊尔以及藏传佛教艺术的影响,某些佛像的造型往往带有梵式或藏式风格,或者向梵汉结合,藏汉结合的形式发展。虽然这一时期建寺大多追求视觉效果,使佛教艺术出现了模式化的倾向,但其中仍不免有精品,如云南昆明筇竹寺中的五百罗汉,一改呆板僵化的风格,而是刻画了充满世俗人情味的罗汉群。总之,佛教造像依然是向世俗化发展过程中,民族风格与地方风格的大融合。
藏、汉两地佛像艺术在雍和宫
清代塑像总体上讲,气势与艺术表现力已不如明朝,但雍和宫毕竟是在乾隆盛世以行宫为基础改建的黄教上院,所以佛像塑造方面,无论木雕、泥塑还是铜铸,都做到了神形兼备。
雍和宫内藏传佛教造像保存完好,其表现形式有佛、上师、本尊与护法四种类型。与汗地显宗造像风格一致或近似的佛像、上师像多集中在中路大殿中,而密宗造像中充满雪域风格的本尊像、护法像大多在配殿之中。
雍和宫密宗殿中单身大威德怖畏金刚、东配殿中的六臂勇保护法、降阎魔尊(又称地狱主)等造像一反汉地佛像慈悲平悦的面容,大多呈狰狞与怖畏状,这就是佛与菩萨慈悲六道,扫除世间贪、嗔、痴、爱及修身过程中的坎坷魔障而显现的愤怒之相。
雍和宫现有的密宗造像中还有一些呈裸体状极双身拥抱状,不少地方都冠以“欢喜佛”的名称。其实“欢喜”一词并不准确,裸体像不是展示色情而是清净、无染、脱俗的像;至于双身像中的男相与女相,并不刻意指世间男女相交时所谓的“欢喜”,而是说金刚本尊以无畏的气概、威猛的力量超越一切束缚与魔障后内心发出的喜悦,这就佛家说的“法乐”与“法喜”。雍和宫的双身佛像并非一尊,其中大威德金刚、时轮金刚、上乐金刚、密集金刚都是双身造型,用“欢喜”一词,一是笼统二是低俗。其实双身佛中,多以男相代表智慧,而以女相象征方便与禅定,二者相拥喻意悲智结合,定慧双修的理念。
雍和宫中路的大殿中,佛像艺术与布局基本与汉地寺庙相仿。雍和门相当于天王殿,供有大肚弥勒佛、四大天王像和韦驮护法。雍和宫殿相当于大雄宝殿,内有铜质贴金的三世佛和十八罗汉。其佛像表情的刻画,端庄祥和,平悦而宁静。雍和宫没有五百罗汉堂但有精雕细琢的五百罗汉山;雍和宫没有观音殿,但万福阁后有观音洞,再现了观世音菩萨初降南海的情景。最珍贵的佛像是雍和宫中路法车仑殿宗喀巴大师像前所供的释迦牟尼,此像为铜质鎏金,高约1.1米,头饰螺发,眉呈新月状,神态平和,鼻梁挺直,衣纹如水波状,双手置于胸前,作说法印。这尊佛像是乾隆年间西藏郡王颇罗鼐派专使进京赠与乾隆皇帝并于1745年农历9月25日奉旨供奉于雍和宫的,现佛像背光上还刻有乾隆的御制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