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道场 >> 北京 >>

雍和宫(5)

分享到:

明清两朝,对印经十分重视,在北京设立了“番经院”、“番经厂”,先后刊印了万历版、北京版等不同版本的大藏经。至清代,北京印刷藏文经典的数量不断增多,其中藏文大藏经以其图文并茂、印刷精良而著称于世。

雍和宫的藏文大藏经均以三层明黄、桔黄绸布包裹,在经包之两端又以黄、红、蓝三层绵缎装饰,其下为白绸标签,一看便知是第几部经。打开层层绸布,看到经书由封面、封底两块木板和摞得整齐如一的经页组成,装潢甚为考究。《甘珠尔》的封面、封底护板均贴以明黄暗花锦,封面板内中挖套裱之,并加以三层金织锦,掀开后,但见左右为彩色描金佛像,中为瓷青底色,上书泥金藏文,熠熠生光,华丽精美。每封底绘有四尊彩色描金佛像,端庄雅丽,线条流畅,色泽鲜明。再看经文,《甘珠尔》经为朱砂汁印制,每页经文均带边框,左右两侧为藏、汉经名和页码,《丹珠尔》经由于年代久远,只部分经卷有封面、封底护板,其正面为描金图案,底为木质本色。第一页为纸质护封,四边瓷青色,较厚,中为挖套,并有金织锦护帘,掀开后,左右为木版印制白描佛像,中为藏文。经文为松烟墨印制,黑色,十分清晰。边框左右两侧为藏、汉经名,纸质较薄,象牙白色。

为了防潮和防虫,僧人们每年都要将这套大藏经翻看两遍,以过过风。每次读完经均要用布包好,依序置于经架上。

雍和宫的藏文大藏经,是一部具有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库藏,是研究佛学,藏学及至东方文化思想不可缺少的珍贵资料。其经典译文精确,译存了印度几乎失传、而汉文大藏经又

未曾译传的大量经沦及“五明”学说,故雍和宫的藏文大藏经是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

珍贵的佛教经卷 


雍和宫法车仑殿的藏文大藏经为世人所瞩目,同时,雍和宫还有许多经卷十分珍贵。

一、乾隆帝以藏文抄写的《大白伞盖经》,《药师经》。这两部经书的装饰具有乾隆朝宫廷装裱的典型特色,护封为云头挖套裱以金织锦,并彩绘描金八瑞相图和五尊佛像,色泽明快。其内经文为写本,书写工整,字体遒劲,为乾隆皇帝在政暇之时的精心力作。这两部经的一部分现陈列在雍和宫戒台楼内。

二、宗喀巴大师所著《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此经书纸面微微泛黄,纸质较粗,但很有韧性,属于皮纸类。经文为木版印刷,经文两端绘有佛像,刻痕明显,柔中有刚,此纸带有毛边,更显古拙朴实,别具一格。这两部经的一部分现陈列于雍和宫班禅楼内。

三、六世班禅大师所进的《白伞盖经注》。此经书系第十世班禅大师在1984年到雍和宫礼佛讲经时,赠予雍和宫的。在经书的褐色木制护板上,书有“班禅额尔德尼所进白伞盖经注”字,为正楷,内文以朱砂汁所书,字体一丝不苟,此经书装潢考究,典雅精美。

四、《十六罗汉经》。此经书刊印精良,经文两旁印有佛像。在第八十八页中,以藏,汉两种文字刊印“大清康熙五十年岁次辛卯年冬朔日大隆善护国寺住持大喇嘛同众虔造十六罗汉经”字。此大隆善护国寺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位于京城护国寺街,原称大都崇国寺,明宣德四年(1429)又谓大隆善寺,成化八年(1472)称大隆善护国寺。寺内曾先后居住过汉,藏,印度,蒙古等僧人,该寺声誉在京城甚高。此经书乃清康熙五十年该寺住持虔造。

除以上经典外,雍和宫还藏有数部经典,堪称佛光宝卷,十分珍贵,由于保管得当,至今仍完好如初。

  藏传佛教文化的重要史料——木制经版 


书籍是文化传播的载体,佛经的传播,大致可分为抄写、木版印刷等阶段。而藏文经版浩如烟海,其刊刻时间还要追溯至松赞于布时代,那时藏族就广泛使用了雕刻技术,西藏地区的许多经文、石刻、石碑以及木制建筑物上所刻的人物、花卉、鸟兽即是明证。但是,印刷术是从13世纪开始传人西藏的,后来,皇家令寺院抄写藏文佛经存放于宫殿之内,其时间不晚于元至治元年(1321)。据《元史》载,至治元年三月,“宝集寺金书西番波若经成,至大内香殿”。在信众心中,抄写佛经是积德行善之举,故一直延续不断。明成祖时,还请西藏名僧来京缮写藏文经书,并在京设番经厂,刊刻经文,印刷经书,以传播藏传佛教教义。至清代,刊刻经文,呈现出满、汉、藏、蒙四体文字并存的特点。宫廷刻经处,刊刻了大量的佛经。在装帧上运用了多种工艺技巧,显示出富丽豪华的皇家气派。

雍和宫藏有木制经版15000余块,多为藏文。其经版来源有三:一为皇家请西藏僧人刊刻的,二为昔年京城其它藏传佛教寺院的经版流人雍和宫的,三为雍和宫四学殿中时轮殿僧人刊刻的。自2000年始,在雍和宫住持嘉木扬·图布丹倡议下,经多方配合,对经版进行整理。这些藏文长条形的经版是从梵文贝叶经的形式演化而来,其经版刊刻时间最早的为清代康熙年间,最晚为民国年间,并以康熙至乾隆年的经版为多,包括藏、蒙、满、汉、梵五种文字。井有满、汉、藏、蒙四种文字刻在一起的经版。雍和宫的木制经版有:《诸品积咒经》、《金刚经》、《心经》、《威严护法经》、《莲花经》、《关帝赞》、《普贤愿文》、《布坛法》等,还有宗喀巴大师和章嘉国师的著作。其中章嘉国师所著的《慈国师法语》共七卷,每卷由数十块经版组成,总计500余块。最引人注目的是《诸品积咒经》,由459块经版组成,其上经文雕刻工细,刀法娴熟,细密坚硬,整块经版微微泛着朱红色,说明过去此版是以朱砂汁印刷。

雍和宫经版质地有桦木、梨木、桃木等木料。旧时,在西藏印经院所用雕刻经版的木料多为秋天伐来的桦木,即将无疤痕的木料劈成长块,经水煮、熏干,后放在羊粪中沤一冬,再取出用水煮并烘干,并经刨制等工序,即成为双面光滑的木板。再在木板上刊刻经文,刻经的僧人通力合作,孜孜不倦。为防止刊刻有误,每日只刻二、三行版面,刻好经校对无误后,方可印刷。纸张用富有纤维的草根皮特制,其吸水性、柔韧性强,且防虫蛀,久藏不坏。每印一次,要用一种叫“苏巴”的草根熬水,洗经版,晾干。久而久之,经版光泽细腻。

雍和宫的经版多为60—70厘米长,也有20厘米左右的。还有数十块版画,大小不一,内容为佛像、佛塔、坛城等是研究藏传佛教文化的重要史料。

  飘扬的经幡——风马旗 
雍和宫正殿外丹墀之下,左右各有一石狮,二狮头向内,相互呼应,狮背上坚立着木杆,称“嘛呢杆”,杆顶部饰黄铜顶,在嘛呢杆拉紧的绳子上,悬挂着数面以丝绸印制的经幡,每面经幡中心绘有驮宝骏马,四角刻有狮、虎、龙、金翅鸟图案,此旗称“风马旗”,又称“嘛呢旗”,藏语称“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