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部派佛教理论 >>

清辨对瑜伽行派的三性思想之批判的探讨

分享到:
         59页
 
 
一、前言─历史上的「空有之诤」的再反省
   大乘佛教皆以「缘起中道」的理念,作为学说发展的指导原则。
大乘瑜伽行派(Yogacara)──唯识宗之兴起,就是为了对治中观宗末
流堕入顽空的断见─虚无主义,从而倡导了瑜伽行派所特有的「阿赖
耶识缘起」与「三性」思想。但是,从中观派的学者(如清辨、月称)
来看,瑜伽行派的「阿赖耶识缘起」与「三性」思想却会导致另一种
「自性实有」的「常见」──增益执;因而,起来与之论辩──此即
印度佛教史上著名的「空有之诤」之所以产生的思想背景(注1)。
   这种有关世亲之后印度佛教史上所发生的「空有之诤」的记述,
在中国佛教史上只曾经在唐义净的《南海寄归传》以及华严宗贤首的
《起信论义记》、《探玄记》中约略被提及──前者「曾述当时印度
佛教态势,谓大乘佛教有中观,瑜伽三派」,后者则「记述日照三藏
传言,谓继承唯识宗护法之戒贤与上续中观派清辨之智光等,各就自
宗教说诤论胜劣之记载而已」(注2) 。同样,清辨的中观思想虽亦在
法相宗创始人慈恩大师的《成唯识论述记》中被提及,不过,其始终
被目为「堕空之徒」而受到贬斥。另一方面,又由于《般若灯论》的
汉译者─波罗颇蜜多罗本身为瑜伽行派学者,因而保留了清辨对于瑜
伽行派三性思想批判的部分(二十五章〈观涅盘品〉的附录部分)末译
,因而使得我们后人始终弄不清楚清辨在「空有之诤」里所扮演的角
色与他的基本论证点为何(注3) 。这一方面的原始资料,幸亏保存在
藏传的典籍(如《中观心论》及《般若灯论释》等)之中。再加上近年
来日译本与英译文等译注研究相继问世(注4) 。使得我们对印度佛教
史上这一段「空有之诤」的历史空白,有一较好的重新了解的资源与
机会。底下,我们就透过《般若灯论》第二十五章附录部分的英文翻
译(M.D. Exkel, Bhavaivekas Critique of Yogacara Philosophy in
Chapter xxv of the Prajnpradipa)与日文翻译 (安井广济的《中观
思想研究》附录) ,并参考 C.Lindtnet 藏文校订本 ( Bharay's
Controversy with Yogacara in the Appendix, To Prajnapadipa,
P.79-P.97),及「北京版」「西藏大藏经」(No. 5253 Taha 303a 第
6行~ 312a 第8行),「台北版」「西茂大藏经」(南天书局)(34册,
页 495,483条第1行~页497,497条第 1行 )之藏文数据,来探讨清
辨对瑜伽行派的三性思想之批判 (注5)。在进入正题之前,我们先来
探讨一下清辨中观自续派的思想特征及「空有之诤」的问题导引。
 
 
 
           60页
 
二、清辨中观自续派的思想特征及「空有之诤」的问题导引
   清辨( Bhavaviveka,公元四九0─五七0)是中观宗「自续派」
(Svatantrika) 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所谓「自续派」,依照《宗义
宝鬘》的看法,乃是主张:「就名言的范围而言,诸法皆以自相 (英
:own identity,梵:svalaksanena,藏:rang gi mtshan nyid) 而
存在」的「说无体性宗」。换言之,「此派主张之借着真正的因─此
正因由自存的三条理则〔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异品遍无性〕所
构成,就能遗除(一般人认定诸法)真实存在(的错误观念)。所以称为
自续派 」 (注6) 。这也就是说,中观自续派,主张的胜义谛上「诸
法皆无自性」、「无生」,而在世俗谛上则允许诸法皆「以其自相而
被建立」(establishment-by-own-identity)(注7)。此自续派又分成
两派:一个是瑜伽行的中观自续派,另一个是经部行的中观自续派─
后者是「不承认自证分,而主张外境以自相而存在」之中观宗,清辨
即是此派的代表者(注8)。
   从印度佛教史来看,中期中观哲学(如清辨、月称两大论师)的复
兴,实受到瑜伽行派盛行的刺激的影响,特别是无着,世亲的「随教
行唯识宗」之阿赖耶识与三性思想以及陈那,护法的「随理行唯识宗
」之因明学,自证分理论的思潮之挑战(注9) 。因此,作为中观自续
派创始者的清辨自然会想尽办法来响应新思潮的挑战,其办法就是采
用陈那的因明学方法(宗、因、喻的三支比量)来重新辩破中观以外的
学派(数论、胜论、吠檀多、弥曼沙、声闻、瑜伽行派)(注10)。换言
之,清辨在面对不同学说、理论的挑战时,是从因缘生法、世俗谛是
彼此共许的「自相有」的前提下,来「自立量」以破他,故被称为「
自续」或「自立量派」(Svatantrika) 。此也构成了「自续派」思想
的基本特征(注11)。
   至于,清辨与瑜伽行派之间的「空有之诤」,主要在论辩三性一
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究竟是世俗的有无呢?还是胜义的
有无呢?依照瑜伽行派对《中论》二十五章〈涅盘品〉的解释而言,
他们极力主张「如果有涅盘的话,依他起性必须存在」。也就是说,
对于瑜伽行派而言,「涅盘」并不是什么都不存带,而是一种去除所
添加的「二元性」(二取)的真实存在。因此,「虚妄分别」的「依他
起性」是存在的(无减损执);不存在的,只是「二取」的「遍计所执
性」(无增益执)。(如《中边分别论》,1.1~1.2偈(注12))可是,从
清辨的角度来看,瑜伽行派将言诠所及的「外境」(遍计所执性)视成
不存在,乃是对「世俗实在」的一种「减损执」;同样,瑜伽行派主
张「依他起性」「胜义生」乃是对「胜义不生」的一种「增益执」,
实不符合中观自续派的中道理念,故起来与之争辩,从而形成了中
 
 
 
           61页
 
观自续派与瑜伽行派(《掌珍论》又称之为「相应师」者)之间的「空
有之诤」。
   底下,我们就以《般若灯论》二十五章附录部分为主要线索,并
参考当代的研究成果,来探讨清辨对瑜伽行派的三性思想之批判的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