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部派佛教理论 >>

月称对于瑜伽行派的阿赖耶识思想的批判之研究(3)

分享到:

   因而有六识前后相熏,或熏「识类」的见解。(注20)
   (2)「六处受熏」说----六处----眼等五处是,色意处是心。
   上座室利逻多说:「是业烦恼所熏六处,感余生果」;上座立六
   处受熏,也就是六处相续为所依的。(注21)由于,
 
页231
 
   有情,是根身(色)与心的综合,所以轮到种子的所依与受熏,
   当然不只是色,不只是心,而是色根与心----六处受熏了。
   (3)「色(根)心互熏说」说:世亲在《俱舍论》第五卷中说
 :「先代诸轨范师咸言:二法互为种子。二法者,谓心有
 根身」 -- -- 此指鸠摩罗多的色心互熏种子说,世亲《俱
 舍论》亦采用此说。根据此一说法,则认为:色根能为色
 法,心法种子的所依,心也能为心法及色法种子所依。这
 样,无心定以后,可以依色根的心种子而起心法;无色界
 以后,也可以从依心的色种子而生色。(注 22)
   (4)「细心相续」说:《大乘成业论》说:「一类经为量者,
所许细心彼(无心定)位犹有。」一切种子依细心相续,所以
 无心位中,细心能为种子的相续所依。(注 23)---- 此为未经
 部与世亲《大乘成业论》所共许的立场。不过,经部所许的识类
(细意识)并于是六识之外的独立存在,故其识类离开了「识」
,乃无办法立证其独立性。反之,《大乘成业论》立于瑜伽行派
的八识说的立场。认为第八识(阿赖耶识)才是所熏处,并且认
为异熟果识不外乎是维持种子的阿赖耶识,从而发展了「阿赖耶
识的相续转变差别」之思想。(注  24)既使如此,经量部「细
心相续」说之思想,仍然深刻地影响着瑜伽行派的阿赖耶识思想
之形成。
   总上言之,部派佛教各派的「细意识说」(大众部的根
本识、化地部的穷生死蕴,上座分别论的有分识)思想与经量部本识
、化地部的穷生死蕴,上座分别论的有分识)思想与经量部的「种子
说」思想相汇合,形成了瑜伽行派所特有的「细心为种子的相续所依
」之思想。而,实行这种综合工作者,就是瑜伽行者 ---- 瑜伽师思
(Yogaacaara)----  这里所谓的瑜师特指佛教内部特定的一群人,
与此特定一群人有密切关系的论典,乃有《瑜伽师地论》(
Yogaacaarabhuumi)与《解深密经》(samdhinirmocana-suutra)两
部经论。(注 25)
   换言之,根据日本学者高崎直道的看法,认为在无着《摄大乘论
》成立以前:
 
「仍有相当长期的瑜伽师之传统。这些瑜伽师们,是以北印
度有部系之教团为母体,而因在实践上之要求,接受了龙
树所确立的空性说而十乘化的。他们想在历来的瑜伽行体系
上,确立大乘瑜伽行,因而造了后来成为《菩萨地》原型之
纲要书。与此相对,从来的瑜伽行,便叫做『声闻地』。
...,
 
页232
 
一方面,《菩萨地》是标榜大乘教说=菩萨藏总摄而名为「摄
大乘」的。此主张亦被《大乘庄严经论》所继承,至无着之
《摄大乘论》而告完成。瑜伽行派,是由为其母体的「有部
」之体质而来,它与龙树之徒不同,而以包括三乘为任务。
基于此立场,以声闻地,菩萨地为中心,企图编集《瑜伽师
地论》。再以它为『本地分』而加上了『摄抉择分』以下四
分,于是,完成了瑜伽行派的基本原典。《解深密经》,也
可把它认为是:由每问题所作成的,相应于『摄抉择分』之
制作而编集为现在的样子。」(注 26)
 
   由上可知,瑜伽行派的唯识思想,乃是继承「有部」的思想「母
体」而进一步发挥而成的新思潮运动,其所形成的最早经论,则是《
解深密经》以及《瑜伽师地论》。至于,《解深密经》与《瑜伽师地
论》关于阿赖耶识思想之形成之部分,我们略述于下:
   《解深密经》在<心意识相品第三>提到阿赖耶识名称如下:
 
「广慧!此识亦名阿陀那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随逐执持
故。亦名阿赖耶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摄受,藏隐同安危
安危义故。」(大正一六‧  692 中)
 
   这里所感到的阿赖耶思想颢然有「执着」与「所藏」的意味。另
一方面,《瑜伽师地论》更以「心意识」的「心」以及八种理证来证
明阿赖耶识之存在。例《瑜伽论》卷一:
 
「云何意自性。谓心意识。心谓一切种子所随依止性。所随
性(依止性)、体能执受。异熟所摄阿赖耶识。」(大正三
十‧280中)
 
   更重要的是,《瑜伽论》五十一卷还以八种理证 ---- 执受证
、生起证、明了证、种子证、业用差别证、身受差别证、
无心定证、命终证来证明「阿赖耶识」「决定是有」(注  27)
----  不过,瑜伽行派思想中,真正能够对阿赖耶识的「自相有」与
存在予以严格论证者,还是有待于无着的《摄大乘论》。
 
页233
 
三、《摄大乘论》<所知依章>
 
   对于阿赖耶识的「自相有」的安立与证成
 
   《摄大乘论》的<所知依章>是透过「教证」与「理证」来说明阿
赖耶识之有自体。对于唯识宗而言,阿赖耶识是属于依他起性的----
它是依因托缘而生起的,因此,它不能不有。同样,一切杂染、清
净法若没有作为一切种子识的阿赖耶识也就不能成立。因而,《摄论
》必须大力「安立」与「证成」「阿赖耶识」的「自相有」。《摄大
乘论》首先引用《阿毘达磨大乘经》的一句话,来说明阿赖耶识的体
性的「自相有」:
 
「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
  由此有诸趣,及涅盘得证。」(玄奘译)(注28)
 
   这句话,是阐明生死流转的「诸趣」以及清净还灭的「涅盘」之
「证得」都是「由」作为一切法所依的因体----「界」(亦即「阿赖
耶识」)而「有」。(注29)此为成立「阿赖耶识」的「教证」。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