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大乘显教理论 >>

“识变”刍议(3)

分享到:

  于是,“相续转变差别”整个概念的大致含义,现在就可用这样的一个图形来表示: Oα?1 Oα?2 Oα?3 …… Oα?n-2 Oα?n-1 Oα?n →△β α:表潜在业因。β:表所 生果法。n:表隐性业因有n刹那 之转变。 ?色心持种或细心持种

  以上的图形表示着:α?1至α?n,这整个潜在业因的变化过程都是相 续的,并且,就每一刹那的生灭,α?1→α?2,一直到α?n-2→α?n-1及 α?n-1→α?n,都体现了α?1→……→α?n具有相续“转变”的特点。又由α?1 ?β的这一变化,显示出了在第n刹那时,那隐性因法α?n有殊胜的功能,可以无间生果, 同时,也体现了α?n-1→α?n的转变,殊胜于前面所有刹那时的转变,于是,这就可 把它叫做转变“差别”。另外,这隐性业因的摄持者,即为“色心”,这是世亲论师在《俱 舍论》中承继的经部师的观点。

  也正因为隐性业因有此“相续转变差别”的特点,于是,现实行为业,才能达成对未来的影 响,现行业与未来果的因果义才能得以成立。所以,有鉴于此,世亲论师在《俱舍论》中, 把这具有生果功能的潜在业因,干脆直呼为种子,其论言“此中何法名为种子?谓名与色于 自 果有展转邻近功能,此由相续转变差别。”?[19]此中的种子,它 是名色所有的生果功能,是名色现行果法的种子,并且,只有名色性种子相对于自名色现行 果 ,这种子才会有“相续转变差别”。不过,遗憾的是,这色心持种子的经部师见,却犯有种 种的过失,所以,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更新,这从世亲论师往后的唯识论典中可以看出来 。

  又世亲论师在《大乘成业论》中,仍继续使用着《俱舍论》描述隐性因法的概念——“相续 转变差别”,其论中言“如何得果?为由相续转变差别”?[20],不 仅如此,而且就谁持种的问题,在此论中世亲也做了说明,他?F8E5?弃了 “色心”交替持种而主 张“细心”持种,认为在灭定等位,虽无前六识,但却有六识之外的细心,其论中言“应如 一类经量者,所许细心,彼位(灭定等)犹有……即由此识无间断故,于无心位亦说有心;余 六识身,于此诸位皆不转故,说为无心。”?[21]此一细心虽在六 识之外,然而却都在一身之中,因为“因果二识,展转为依不相离故,又异熟识是余转识所 熏习故,非异身中二识俱转”?[22]。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大乘成业论》又在多处地方,还使用着异熟识或阿赖耶识,藉此来 替代“细心”,并且还体现出这种“识”与因法的特点有了结合,如此论中说“即前所说异 熟果识,摄藏种种诸法种子……自此相续转变差别,随种力熟,随遇助缘, 便感当未爱非爱果。”?[23]而且论文还有这样的文字,言“但由 思差别熏习,同时阿赖耶识令其相续转变差别,能引当来爱非爱果。”?[24]所以,因法种子的“相续转变差别”与赖耶识或异熟识的结合, 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描述因法特点的概念,已经开始进入唯识化的范畴了。 更进一步,在典型的唯识论书《唯识二十论》中,也承继了描述因法特点的“相续转变差别 ”这一概念,如论言“由自相续转变差别,似境识起。”?[25]其 中的“自”(sva),是对“相续转变差别”所做的严格限定,它表明在阿赖耶识中,是刹那 前后自类或同一类种子的“相续转变差别”,而不是异类因法或异类种子之间刹那前后的“ 相续转变差别”,因为异类之间根本就不存在这一概念所描述的特点。

  甚至,在后来安慧论师的《唯识三十颂释》中,也有处完全不变地使用了“相续转变差别” ,如注释中言“复次,当习气得生,烦恼随烦恼从心中,亦即从相续转变( 或转化)差别中随力起现。”?[26]此文中就是说, 那现行果烦恼随烦恼,就是从具有“相续转变差别”特点的习气隐性因法中生起来的。

  所以,综合以上论意可以得知,“相续转变差别”这个概念,世亲论师最后就是把它作为 ,描述在识的范畴内,种子因法所具特点的一种特殊术语,藉此,以表明唯识种子因法的独 特点。

  3?“识变”可以描述唯识种子因法

   这描述唯识种子因法特点的概念——“相续转变差别”,在《大乘成业论》及其它的唯识典 籍中,似乎已分割成了两个部分——“相续转变”与“转变差别”。其中,那描述最后一刹 那(α?n-1→α?n)转变之殊胜特点的概念——“转变差别”,在那《大乘成业论》中 ,隐约可见能与“功能差别”互相替代,其论云“夫熏习者,令彼所熏相续,变成功能差别 。”?[27]还有在《唯识二十论》中,仍不变地使用着“转变差别 ”,但却可明显地认识到,“转变差别”是等同于“功能差别”的,其论言“似色现识,从 自种子(与)缘(助缘)合,转变差别而生。” ?[28] 又就此互替 ,延 续到《成唯识论》中,直接从文字上,已显示得更为明朗了,如论言“一切种,谓本识中能 生自果功能差别”?[29],及“此颂意说,虽无外缘(实在自体的不 变外缘,或离八种了别识的实在外缘),由本识中有一切种转变差别,及以现行八种识等展 转力故,彼彼分别而得生。”?[30]因此,从这些唯识论典中可以 看出来,“转变差别”与“功能差别”,实际上都描述的是同一件事情,都描述的是种子因 法在最后刹那的特点。

  又就这“功能差别”术语,从《俱舍论》开始,就是把它作为对种子所下的严格定义,如此 论问“何等名为烦恼种子?谓(种子因法)自体上差别功能。”?[30] 其次,演化到《成唯识论》,就进一步把“功能差别”与本识结合起来下定义,其论言“此 中何法名为种子?谓本识中亲生自果的功能差别。”?[32]并且,在 《摄论世亲释》中,也是如此下定义的,文字即是“谓(阿赖耶识中)有能生杂染品法 功 △能△差△别△ 相应道理,由与生彼(杂染品类)功能相应故,名一切种子识。”? [33]总之,那所分解出来的“转变差别”或“功能差别”在唯识因法中, 已把它作为描述最后刹那种子因法的固定术语了。

  另外,所分解出来的另一个概念——“相续转变”,它可以描述种子因法在阿赖耶识中的整 个等同流类的历程,即前图中的α?1→……→α?n之间。现在的问题是,这“相续转变” ,它在描述种子因法的同时,是否也在描述着种子因法的摄藏者阿赖耶识?其答案是肯定的 ,因为隐性因法与赖耶识,是非一非异的。这从梵文《唯识三十颂》中的第十八颂前两句梵 文来看“sarvabījam·(一切种) hi(因为) vij nam·(识) parin·ma s(转变) tath(如此) tath(如此)”。?[34]其 中由多 财释所形成的复合词Sarvabījam·,在句子中作形容词,是用来修 饰 vijnam·的。由此即可表明,识与种,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而那一切种子识的转变,即是“谓从生位转至熟位时”(α?1→……→α?n)。 又这“相续转变”的概念。前面“相续”二字,还可以简化掉,因为对阿赖耶识与种子,无 须特别标明“相续”,完全可以省略。阿赖耶识本身必须具有“相续”才能摄持种子,它本 身即表明了有“相续”义。 所以,这拥有一切种的根源性的心识——阿赖耶识,在安慧论师的《唯识三十颂释》等文 中,描述阿赖耶识的“转变”一词,是layavijnaparin ·mah·?[35],此即为阿赖耶识转变, 而这体现出来的,也就是“识转变”。 再则,描述种子因法生现行果的“转变差别。”(α?n-1→α?nα?n →β也可用“识转变”来描述,因为“转变”一词即有“生”的意思,如第十八颂 中的梵文句子“parin·āmas tathā tathā(如是如是变)与vikalpa h· sa sa jayate (彼彼 分别生)”二句?[36],其中的parin·āmah ·(转变)和jayate(生),即 表明一切种子“转变”的结果,就是“生”具有分别性的现行果,并且,这“转变”与“生 ”,都是处于识的范畴。故此,“识转变”概念,是足可以代替由《俱舍论》以来,典型的 唯识论典中所使用着的“相续转变差别”,从而也由此可知,“识转变”是可用来描述种子 因法及因生果之特点的,此即可图示为: Oα?1 … … Oα?n-2 Oα?n-1 α?n →△β 虚线表示laya 没有大小范围的限制。 ?laya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