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有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当来作佛祖。
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四料简》之有文字记载,始于元代天如唯则《净土或问》。(《大正藏》卷四七,292a~292b)由于现存的延寿著作中均无《四料简》的记载,故有人怀疑乃是后人伪托。《四料简》的思想,确实有拔高净土、抑制禅宗之嫌,但是,与延寿推崇净土思想不无瓜葛。从《净土或问》并未将《四料简》全部引出来看,《四料简》在当时流传已广,为大家所熟知。“作伪”者很难说就是惟则。至于《四料简》的思想倾向问题,虚云老和尚曾在《禅宗与净土》里作过解答:“惟我平常留心典章,从未见到《四料简》载在永明何种著作中,但天下流传已久,不敢说他是伪托的。他所诃责‘有禅无净土’,难道禅净是二吗?念佛人心净佛土净,即见自性弥陀,这净土与禅是不二的。……禅是最上一乘法,犹如纯奶,卖奶的人,日日加了些水,以至全无奶性。学佛法的人,也如纯奶渗了水,永明看到便对渗了水的禅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并不是说纯奶的禅‘蹉路’。”禅宗的禅法是上乘禅,但是末世行人参禅,确实有走错路的,也无怪永明“四料简”中所责。《万善同归集》里,“略标”邪见,就有一百二十种之多,“罔识正宗,多执是非,纷然诤竞,皆不了祖佛密意”。至于净土宗中某些人藉此批评禅宗,是别有用心,则不在此列了。】。
由于在以上的三个方面,禅宗同净土宗达成了共识,也就为禅、净双修奠定了理论的基础,至于实际的践行,也就水到渠成,不成障碍了。
当时禅、净合修的情况如何,根据文献记载,大致有两种类别:一是习禅与念佛相结合。就是说,在习禅的过程中,也念阿弥陀佛。《禅关策进》云:“优昙和尚令提念佛的是谁,汝今不必用此等法,只平常念去,但念不忘,忽然触境遇缘,打着转身一句,始知寂光净土不离此处,阿弥陀佛不越自心。”【《云栖法汇》之《辑古》,《禅关策进》之《空谷隆禅师示众》,30页。】。 二是在习禅中,将念阿弥陀佛作个话头,进行参究。如《禅关策进》载:“(天如惟则)答或问云:但将阿弥陀佛四字,做个话头。二六时中,直下提撕。至于一念不生,不涉阶梯,径超佛地。”【同上书《师子峰天如则禅师普说》,22页。】。 宋代宗赜撰有《禅苑清规》十卷,其卷七载有僧人生病及葬仪之文,记载了其时对于僧人临终关怀的情形。从中可见,禅宗丛林的日常修学,已经完全地离不开念佛了。禅、净会通,被贯彻到了禅宗行者的始终【《?续藏》第111册,913a。】。
禅、净合修的模式奠定,自明清迄至近现代,再也没有发生过重大改变,禅宗一直在采取这种方式修持。从佛教中国化自身的历史来看,由繁复高深走向简捷明快,以期切近广大信众,是佛教两千年来的基本发展趋势,也是佛教能够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原因。禅与净的汇合,就正是顺应这一历史潮流的必然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