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佛教经济学 >>

从宗教与文化背景论寺院经济与僧尼私有财产在华发展的原因(6)

分享到:

p. 178

供膳制度的维持,除了靠着寺田的收入之外,更有善信入寺烧香礼拜时的金钱布施。然而金钱布施多寡要视乎善信们的出手高低,并非寺院的固定收入,而施主捐献的寺田往往是贫脊的下土[36]。更有进者,善信布施的田地往往会为施主子孙持势所夺回,高僧传卷七慧义传略云:

(范泰以果、竹园六十亩施于祇洹寺之后),及(范)泰薨,泰第三子晏谓(慧)义昔承厥父之险,说求园地,追以为憾,遂夺而不与。(慧)义秉(范)泰遗疏,纷乱纭纭,彰于视听。(慧)义乃移止乌衣(页三六八下)。

传称范泰去世之后,他的第三子范晏认为慧义乘人之危,在自己父亲遇到官场麻烦之时游说他损献园地来求佛佑,硬把六十亩地夺回。虽然慧义拿着范泰生前写下赠地的文据跟范晏争论,结果还是争不回来,慧义也因为这些是非而迫得改居为乌衣寺。施主所赠的农地既然仍非寺院的永久财产,业权无落实保障,因此寺院当局祇好以来自布施的金钱来购买肥沃的良田,作为本寺的永久产当;以保障寺院收支平衡与供膳持续。由是购买良田以发展寺院庄园,便成了中国僧寺尼寺的趋势了[37]。

在此趋势之下,即使精研戒律的律师也不免卷入发展寺产的旋涡之中,如宋高僧传卷十四至卷十六为「明律篇」,专收律学沙门的传记,而其中卷十五唐杭州灵隐山道标传略云:

释道标(七四○ ── 八二三),(唐肃宗)至德二年(七五七)诏白衣通佛经七百纸者,命为比丘,(道)标首中其选,即曰得度,蒙配(住杭州)天竺寺焉。(唐代宗)永泰初(约七六五),受具品于灵光寺顗律师。(道标)以护戒严谨,为众所推,经一十二载,(为天竺寺)置田亩岁收万斛,置无尽财与众共之。(唐德宗)贞元之中(约七九一),以寺务克丰,我宜宴息,乃择高爽,得西岭之下,葺茅为堂(页八○三下 ── 八○四上)。

p. 179

道标为天竺寺建立了岁收万斛的寺田,置无尽财与众共享,由于「无尽财」不违戒律(后见),故他之所为并不算完全跟天竺传统背道而驰。标公十二年来为寺院奠定经济基础,亦见这位律学沙门的产业头脑。由是具备经济天份的僧人,往往为同侪所敬服,续高僧传卷二九唐京师清禅寺释慧胄传略云:

释慧胄(约卒于六二七 ── 六二八),受具已后,师表僧祇(律)。后往京师清禅寺,草创基构,并用相委,四十余年,初不告倦,故使九级浮空,重廊远摄,堂殿院宇,众事圆成。所以竹树森繁,园圃周遶,水陆庄田,仓廪碾硙,库藏盈满,莫匪由焉。京师殷有,无过此寺。终始监护,功实一人。年至耳顺,便辞僧任。众以勤劬经久,且令权替,及于临机断决,并用咨询。寺足净人,无可役者,乃选取二十头,令学鼓舞,每至节日,设乐像前,四远同观,以为欣庆。故家人子女,接踵传风(页九六七下)。

传中的清禅寺恐怕仅属跟前引同书昙崇传所述李渊「割宅为寺」的清禅寺同名而非同一寺院[38] 。此清禅寺经过慧胄四十余年的经营,发展而为「水陆庄田,仓廪碾硙,库藏盈满」,成了长安一带最殷富的寺院,观乎胄公选取寺中遇剩的净人(供役寺中的俗家男子)训练成鼓舞表演员,以备节日中在佛像前演出来吸引群众,用作弘法之助[39],足见他是一位懂得物尽其用的天才企业家,无怪深受寺僧敬佩,即使六十岁退休而后﹔寺中重要事务仍要咨询这位退休老人了。按,僧祇律对经济活动限制不似其它律典之严(后见),慧胄宗奉僧祇,他放手搞经济活动或与此有关。

由于寺院发展庄田,则不免卷入土地纠纷的问题中,续高僧传卷三五隋郑州会善寺释明恭传略云:

释明恭(五三九 ── 六二三),住郑州会善寺,曾与超化寺争地,彼(超化寺)多召无赖者百余人来夺会善(寺)秋苗,众咸忧恼,(明)恭曰﹕忽愁﹗独诣超化(寺),脱其大钟,塞孔,以干饭六升投中,和水可噉,一手承底,一手取噉,须臾并尽,仍取大石,可三十人转(即三十人之力方能转动它)者,恭独拈之如小土块,

p. 180

远掷于地,超化(寺中人)既见,一时惊走(页六五九下)。

这是寺院与寺院之间田地纷争的例子。同书卷二五唐蒲州普济寺释道英传略云:

释道英(五五七 ── 六三六),(隋炀帝)大业九年(六一三),尝任直岁[40] ,与俗争地,遽斗不息,便语彼云:吾其死矣﹗忽然倒仆,如死之僵。诸俗同详,(认为)道人(即法师)多诈,以针刺(道英指)甲,虽深不动,气绝色变。傍有智者,令其(指诸俗人)归命,誓不敢诤,愿还生也。寻言,(道英)起坐,语笑如常(页六五四中)。

这是寺院与俗家地主之间田地纠纷的例子。而上述两者都因争地引起冲突,明恭以神奇体力吓走超化寺僧和他们请来助阵的百余无赖子,而道英则诈死来吓对方让步,亦可见寺院中人是如何重视自己的田地了。

好了,寺院有了庄田收入作为供膳与日常开支的保障,吃不完的榖米也可转售他人,而且善信们的金钱布施仍不断进门,再加上寺院收入不必缴税,于是财富屡积渐多,而有前引道标传中所谓「无尽财」的发展了。

关于无尽财的存在,治佛教史与经济史的学人们尽皆知之,而这一处理寺院财富的机构底建立,是有戒律上根据的,十诵律(大正藏编号一四三五)卷五六比丘诵略云:

给孤独居士白佛言:愿赐一物,我当供养。佛与爪(即剪下的指甲)、发。居士实时白佛:听我起发塔爪塔。佛言:听起发塔爪塔,广听作一切塔。诸位客用(供养)塔(之)物翻转得利供养塔,是人求利故,欲到远处,持此物与比丘言:长老,是塔物,汝当出息,令得利供养塔。比丘言:佛未听我等出塔物得利供养塔。以是事白佛,佛言:听僧坊净人若优婆塞(upāsaka,男居士)出息塔物得供养塔,无尽供养塔(页四一五中下)。

四分律卷四十衣犍度略云:

p. 181

异时住处四方僧,得贵价僧伽梨( Sanghātī,大袍)作卧具,诸比丘不知云何,白佛,佛言:应持(之)贸易余物,随处用。不知使谁贸易,白佛,佛言:听比丘贸易,若使守僧伽蓝( Saṅgharama,众人之园,即寺院)人,若沙弥、优婆塞(代为贸)易(页八五七上)。

摩诃僧祇律(大正藏编号一四二五)卷三三明杂诵跋渠法之十一略云:

佛住舍卫城,聚落边有僧伽蓝。时客比丘来取华,旧比丘言:汝何以取华﹖我等勤苦种植,守护灌溉。汝客但逐凉坐,不欲料理(种花之事),明日便去,不知我苦。如是诤已,俱往诣佛,佛语:应使净人知花。若佛花者应上佛,若僧花者随意供养若转易。若花多者可与华鬘家,语言:汝日日与我尔许(花)鬘,余者与我尔许直,得直已得用作别房衣[41] 。若犹多者,当着无尽财中,是名花法。果法者,如上花(法)中说(页四九六中)。佛言:过去世时,有王名吉利,迦叶佛般泥洹后,王为起塔,塔四面造种种园林,是中出华,应供养塔。是中华供养佛果与僧,若花多者得与华鬘家,语言:尔许华作鬘与我,余者与我尔许直,若得直,用然灯、买香以供养佛,得治(即修理)塔。若直多者,得置着佛无尽物中。得在塔四面作池,池中种种杂华供养佛塔,余得与华鬘家,若不尽,得直无尽物中(页四九八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