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范 存有论预设 认识论预设 方法论预设
实证主义 素朴实在论 客观的/素朴二元论/发现真理 实验法,证实假设
后实证主义 批判实在论 客观的/修正二元论/接近真理 实验法,否证假设
结构主义 间接实在论 客观的/交互作用论/分析真理 实验法,结构分析
诠释学 个人观念论 主观的/互为主体论/悟入真理 辩证法,理解诠释
批判理论 社会观念论 主观的/价值承载论/导出真理 辩证法,对话沟通
把研究典范的概念引入到佛教思想领域中,指的是各种经典、论典、部派或宗派之立场;虽然共许于三法印或一实相印,却由于适应不同根器众生之缘故,开显种种方便法门。例如声闻乘佛教/上座部佛教(Hīnayāna Buddhism;Theravāda)、波罗蜜多乘佛教(Mahāyāna Buddhism)与金刚乘佛教(Vajrayāna Buddhism)为佛教之主要典范,其问题视野、教义诠释与实践信念皆有所不同。以同属因乘(doctrine of cause)
p. 344
的声闻乘佛教与波罗蜜多乘佛教来讲,波罗蜜多乘佛教以精进大、义大、所为大、智慧大、方便大、成就大、事业大等因素而被称为大乘佛教;而属于果乘(doctrine of result)的金刚乘佛教则以空性与界智无别(dByings dang ye.shes dbyer.med.pa)于胜义谛上超出离一切戏论之空性(sPros.pa thams.chad dang bral.ba stong.pachhen.por gtan.la phab),具足升起、圆满次第之三摩地方便(samādhi),以及利根行者具足抉择慧力(sherab wisdom;Skt.praj?ā)等因素而被一分学者认为胜于因乘之教授。[11] 其他如中观学派与唯识学派等,亦为佛教哲学思想中的不同典范,并可视为对佛教教义所采取之不同诠释进路。汉地之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律宗、净土宗等,则属于行门中之不同典范(天台与华严皆‘由禅出教’故),即使各自可以导出不同的教义诠释理路或实践法门,并不表示其缘起性空之根本立场与佛教其他宗派有异。至于宗经/宗论、重知解/重体悟之区分,则属个人信念之范畴,虽然可以放在广义之典范概念下来理解,却与通过哲学主张之区分而导出的典范有所不同。此类问题经常引起混淆,故特此揭出,以示典范概念于不同方法学层次上之作用。
‘体用显露门’意味着不同的学术观点或基本立场,可以衍生出不同的研究进路与方法;换句话说,典范、进路与方法之间形成为一种体用关系,是故又名‘因陀罗网法界门’,比喻典范、进路与方法之间规矩井然却又彼此交叠映照的理论意境。
四、体用开合门:研究视野
研究视野(researchscope)指对学术课题(issues)的掌握程度。
从共时性的角度来说,学术课题指的是某一学科典范之中值得研究之问题,主要是从抽象概念层次上来认定其基础性与必要性。从历时性的角度来说,学术课题指的是在特定知识社群里被认为属于比较重要或比较热门的话题(topics)。
陈寅恪曾经借用佛教术语‘入流’一词来指涉学者能否登知识之堂,
p. 345
入学问之室。[12] 表示从事学术研究工作者,首重能否烛照机先,洞穿研究的趋势与脉络;其次才论及研究的潜力、能力、功力、定力与耐力。
就论题的选择(议题设定)而言,牵涉到论题之重要性、抽象性、具体性、实用性与范围性之取舍与拿捏,取决于个人的治学眼光与研究条件。无论属于何种学科或范畴,抽象课题之研究需要主观判断的成分比较多,如果天分极高,自是得以痛快淋漓地发挥,上焉者或可成一家之言,下焉者却容易流于浮薄,难以成为公论。具体课题之研究,繁难而不易见功,但踏实耕耘,终必有所斩获。无论抽象课题或具体课题,皆需仰赖独到的眼光与见识,用以判断问题之重要性,否则辛苦经营,以为发千古之覆,于他人视之,却有可能付之一笑。至于实用性之判断,需以学科问题意识为依据;人文艺术与宗教研究自然不能与资讯科学相提并论,社会科学亦无法与医学或工程技术并列等观。
把研究视野的概念带进佛学研究里,指的是佛学研究蓝图之规划与佛学研究议题之选择。约略可包含几个不同层次或面向之开展:(一)语文研究;(二)经典译注;(三)专书专家之研究;(四)思想研究;(五)历史研究;(六)仪制研究;(七)科际整合研究。[13] 如此将可涵盖教理、教史、教制之探讨,亦可与哲学、宗教学、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交流对话,增进对特定学术议题之不同面向的了解。
p. 346
‘体用开合门’紧邻于‘体用显露门’之后,意味着研究议题之设定,主要受到研究典范之引导与制约,故须打破不同学科之藩篱,强调交叉视野之重要性,务期使研究论题之选择,处在不断动态观察的脉络中,并参考不同的研究主题,观照钜细论点主张之间的关联性、拒斥性、单纯性、复杂性、共通性与吊诡性,于开合有致的问题意识与研究情境里,保持思想活水的畅旺与流通。是故此门又名‘诸藏纯杂具德门’或‘主伴圆明具德门’。
五、对治获益门:研究条件
研究条件(researchcondition)包含内因、外缘两方面之意涵。
(一)内因
就内因方面而言,研究条件指的是研究者的身心状况与研究能力之评估。
首先,以身心状况来讲,曾经有学者指出:青年时期,虽然学力尚浅,但精力充沛,可选择小题大作的方式来进行研究,以培养深入探索之精神,大问题要写成长篇并不难,要能见出精彩则极难,倘轻易涉入,往往大而无当,久之则不入门径,渐趋消颓;中年时期,见闻已博,学力积深,已有做大问题之基本素养,且体力与精神健旺未衰,可谓正值学人之黄金时期,若能善自珍摄,则学问将可达到精深而博大之境界;老年时期,学识已达顶峰,但精神体力皆不堪大展宏图,故宜撰写札记或提出意见供他人参考,纵不能予以繁密之论证,确有可能收到启发指点之作用,并体悟到‘薪火相传,功成不必在己’的道理。[14]
p. 347
其次,以研究能力来讲,涉及个人性情、基本学养、语文能力、治学眼光等条件,并端视此等条件与研究问题之间的配合度。请一个不耐烦琐却善于思辩的人去从事文献考证的工作,或是要求一位精于汉语却不懂梵、巴、藏、龟兹、于阗、阿耆尼、粟特、回纥文的学者去研究中亚与南亚佛教文化传播史的问题,若非力有未逮,即是楚才晋用,即使有再优渥的研究环境,恐将一无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