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佛教理论总论 >>

佛学研究方法学理路之探索(6)

分享到:

  (一)体:就文章体裁(manners)而言,表达形式的核心问题在于: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文体,或让文章蕴含着什么样的精神来传达整个学术成果?犹如诗、词、曲、赋、散文、小说等文体各自具有不同的表达功能与意义负载方式,体裁从根本上决定了文章的骨干与神髓。

  (二)相:就辩论技巧(oratory)与修辞风格(style)而言,表达形式的核心问题在于:于特定体裁之下,应该采取何种方式来表现论证内容或文辞风格?犹如同属近体诗之创作,尚有五言、七言、绝句、律诗之别;同属小说体裁,亦有写实、浪漫、后设、魔幻、意识流之分。如是,辩论技巧与修辞风格决定了论文或报告的血肉与肌理。

  (三)用:论文写作格式(thesis format)与研究内容本无直接之关联,但在学术研究日益朝向科层化的意识型态靠拢后,僵化的制式规定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论文格式自亦无能幸免;不仅各国条约迥异,即使于单一学门之中,教育主管、研究机构、科系学会、出版业界亦各拥琳琅满目之规定,非仅多如牛毛,其繁复错综之程度,以眼花撩乱来形容亦不为过,遑论大量由论文撰写者因特殊需要而自创研发的体裁与格式。

p. 356

  无论如何,论文写作格式主要是以征引文献的方式为重心,辅以论述模套之铺陈,诸如强调研究者应将撰写动机、材料范围、前人成果、研究方法、研究步骤、讨论架构到章节安排的所有细节予以有系统地呈现等;其极端之情况,则是为了迁就论文格式而轻忽论文之内容。[29]  但从积极的一面来说,论文写作格式在阅读心理学上相当于论文报告的表皮与毛发,虽然无关大体,于梳妆打扮后,亦有令人赏心悦目或方便读者查索资料之功效,研究者不妨稍加整饰。

  ‘抉择成就门’意味着研究者可以选择以清晰、明朗、迂回、简明或复杂等不同的表达方式将研究成果呈现出来。由于不同的研究典范、进路、条件、步骤皆有可能影响到论文的体裁、论证方式、修辞风格、文献征引方式与注释方式,所以此门又名‘托事显法生解门’,表示循此表达方式(事)以求解(法)之效用与功能。

  结语

  以上扼要表达了我们对‘佛学研究方法学理路’此一主题可能涉及的知识面向的思考。

  根据初步的考察,佛学研究方法学可能涉及的概念理路,至少涵盖了方法论、研究态度、研究典范、研究视野、研究条件、研究进路、研究方法、研究要诀、研究次第、表达形式等不同的知识面向。而且可以很清楚地看到:

p. 357

这些知识面向交光互影,显示出环环相扣、密不可分的理论特征。换言之,吾人必须将这些观门中提到的原则安置在具体的、动态的研究脉络中来理解,方能灵活运用,挥洒自如。

  有学者认为:吾人应该透过对学习法、研究工具、研究条件、研究态度、论文写作要领等项目之排除,确认方法的核心问题在于‘研究工具之运用程序’;并根据方法之所以成立所凭借的周边事项,说明进路与方法的差异,突显出方法之多层面动态机能,让研究者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方法学的重点,以及研究法之运用所牵动的议题。[30] 由于定义宽严有别,我们不一定要完全接纳此处对‘方法’一词所做的限定,但是,把佛学研究方法学可能涉及的不同知识面向,予以权宜性的区分,确实有助于吾人了解当前所讨论的方法学问题,究竟是落在哪一个观门或层次上来谈。当然,基于篇幅上的限制,本文对此等方法学观门之探索,仅是‘原则性’的论陈,尚未涉及实际个案之探讨。因此,有关研究过程中可能遭遇到问题,仍然需要就个别的案例来观察,进而提出具体的解决策略与方案。

  要之,本文提出的论点,并不代表我们试图拟构某种看似正确无误的佛学研究法。事实证明:此种设想在近现代汉语佛学研究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后果;如同源自西方的民主、科学等概念或制度一样,各种学术方法学上的舶来品,从殖民宗主国分株于汉地之后,除了原有的方法学功能之外,不仅显示出文化宰制的遗迹,同时让汉地佛学研究者长期笼罩在启蒙言说与怀疑主义的阴影之下。这些与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有关的议题与学术现象,在知识社会学(sociology of knowledge)与后殖民研究(post-colonial studies)的脉络里,是清晰可辨的。[31] 因此,本文只是尽可能地把进行佛学研究时可能涉及的方法学概念勾勒出来,期待于后续的知识探险旅程中,得以就本文展示之各项问题,进行更深入之探讨。

p. 358

【参考文献】

平川彰

1990〈佛教研究的指南〉,《佛学研究入门》(台北:法尔)

1997〈佛教学的方法论〉,《佛学研究》6

朱文光

2002《佛学研究方法论》,国立中正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

杜维运

2001《史学方法论(增订新版)》(台北:三民)

林安梧

2002〈方法、方法论与方法论意识:兼及于中西哲学之比较的一些问题〉,第三届比较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嘉义:南华大学哲学研究所)

傅伟勋

1990〈关于佛教研究的方法论与迫切课题〉,《从创造的诠释学到大乘佛学:哲学与宗教四集》(台北:东大)

1996〈论人文社会科学的科际整合探索理念暨理路〉,《佛光学刊》1

黄光国

2001《社会科学的理路》(台北:心理)

黄俊杰

1984《史学方法论丛(增订三版)》(台北:学生)

1999〈从儒家经典诠释史观点论解经者‘历史性’及其相关问题〉,《台大历史学报》24

黄筱慧

1997〈诠释、循环与生命之力:人文科学方法研究与真实性再现历程〉,《辅仁大学哲学论集》30

2001〈回荡在思维存有与书写存有之间的建构/解构历程:由德勒兹的尼采与傅科诠释看人文科学方法〉,《历史:理论与批评》2

蔡彦仁

1990〈晚进欧美宗教研究方法学评介〉,《东方宗教研究》N.S. No.1

1994〈中国宗教研究:定义、范畴与方法学刍议〉,《新史学》5: 4

1996〈宗教研究方法〉,《香光庄严》

1997〈比较宗教经典与儒学研究:问题与方法学刍议〉,《汉学研究》15: 2

蔡耀明

2001《般若波罗蜜多教学与严净佛土:内在建构之道的佛教进路论文集》(南投:正观)

2002〈用以检视佛学学术化的一面镜子〉,《法光》148

p. 359

萧振邦

2001〈‘佛学研究与方法论’的再反思〉,佛教研究方法学研讨会论文(台北:现代佛教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