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佛教伦理学 >>

人间佛教的伦理学视野

分享到:
p9 

「人间佛教」自太虚大师倡导以来,从中国大陆到今天台湾佛教的发展境况,可说欣欣向荣,枝壮叶繁。而从「佛教在人间」的基本命题看来,所谓「人生佛教」或「人间佛教」,其「契理」与「契机」的宗教属性,似乎不难明白,但在「以智慧为体,以方便为用,以悲智双运、福慧双修为德相」的佛陀本怀之中,吾人究能如何善解个人身口意三业,以渐进于三乘、五乘,终至于一乘(佛乘)的成佛之道,则显然不能不从经典诠释、教理阐析、法门启导以及历史证验、生命实践等向度,深入那所谓「佛教本质」或「原始佛教」之本初之义,而以某一种论述型态上下回向于解脱道与菩萨道之间。

如今,立足台湾,审视「人间佛教」在此地的实际发展,虽出入多门,上下有间,然其中之义理属性,似乎以伦理为大宗,并旁及缘起性空的中道精神,以及自利他利互济共修的功德之行。这一方面,实足以对应佛陀说法度世之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则大可对治吾人此生此身之存在课题。如此,佛教之当代性与现代性乃能依理而显,同时又能契机而化--佛教之显自以智慧为本,迷信不攻自破;而佛教之化则以悲心为轴,蹈空溺法之危机当不难化解。

在此,既不以佛教为神教,则其中之人间性便大有让吾人一探究竟的珍贵内容,而若佛教与世间法之间实际存在着特殊化的异质性,则那「随说随扫」的文字般若是正可供吾人在相当程度上进行严格的学术工作。如此看来,我们是应有机会以提倡「人间佛教」不遗余力的印顺法师为例,来对所谓「人间佛教」从事具有伦理学视野的诠释活动,并设法将其思想内容与儒家(儒教)义理作多方之呼应,以突显传统文化浸淫下之宗教壤土之富饶,以及其中蕴含深广的多样性。


p10

一、出入自得的伦理之行

对比于儒家,佛家之为「觉之宗教」,其起自印度,辗转流播于中土,以至于日韩等地;其间,或守宗或宣教,或一本或多流;或倡空或明有,或扬显或入密,总在成佛道上出入来回,亦即始终以「出世解脱,入世修学」的实际伦理为道场。而由传统文化与传统社会交映互动的人心、人性、人文以及人道之多方资源,也恰正是佛子出入自得的生活世界奠基之石--这显然与儒者所关注的世界大体重迭,但二者之间却仍有本质上的差异。

首先,肯定「佛陀在人间」实乃吾人所以能出入自得于空有之间的一贯轴承,而这也同时足以让人间佛教对「神爱世人」以显无限恩宠的一神之论,展开破立并行的批判思考:

佛陀是在人间修行而成佛的,佛更不是天神、天使;佛陀应化世间,主要也是为人说法。这不是佛陀对人类情有独锺(佛教并无「选民」思想),而是因为人间苦乐参半,客观环境适合修行;人道众生较诸他道,主观条件上较为具足知、情、意三方面的殊胜条件。「人身难得」,只有生在人间,才能修学、受持佛法,所以佛学应是以人道众生为施教对象的「人间佛教」,而不应该鬼化--对治专门注重度亡祭鬼的中国佛教末流;也不应该神化--对治强调修天身法的后期秘密大乘教。故「人间佛教」注重现实人间的教化,重视在人间自觉觉他的大行,在这「即人成佛」的理念上,迈向悲智双运的成佛之道,这才符合佛陀应化世间的真精神。[1]

而若回到印顺法师(以下简称印顺)提倡「人间佛教」的初衷,吾人是几乎可以由他警觉佛陀「神化」的危机,来对佛法的人间性,做一些迹近于「基要」而真实的探索。在此,我们便不能不注意底下五种二元关系可能对佛教或佛学所产生的冲击(主要是指在情理侧面或意义侧面上的影响):

(一)身心之间

(二)生死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