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佛教伦理学 >>

人间佛教的伦理学视野(4)

分享到:

无始来不离自他依存而引发的,根源于仁慈的道德意识,不但是人人所共有的,而且事


[5] 前揭书,页305。

[6] 前揭书,页311。

[7] 前揭书,页312。

[8] 前揭书,页313。


p14

一切道德所不能离的。例如孝养父母,虽说是天经地义,然如为了奉养,从掠夺、贪枉、欺骗而得来得财物,也不能说是善的,不能不说是非法——恶的。因为获得财物时,对人失去了道德——慈悲的缘故。[9]

如此,断言「学佛即是道德的实践」,首先即应扣紧「做人」与「成佛」这两大课题,以展开学佛的主题——戒定慧三学的如理之行,并由此身心一体、人我无间之锻炼与操持,达到生命里外毕竟清净以至于所行依法而合理的境界——这以不仅是所谓「道德的客观有效性」使然,其中,生命之真实性更是历历在目,毫厘不失。因此,学佛的过程亦即以慈悲心开发吾人之空性智慧,而终于圆满吾人之生命〈内容〉,并同时圆满吾人与一切实有之关系。印顺所以力倡人间佛教的道德实践,其本意实不外乎成人成佛一以贯之之道必须是一实践修为之道,理由似乎已昭然若揭。

 

三、空有无碍的解脱之道

若说儒教原以道德实践为鹄的,实不为过。但究应如何善解儒教之精神以及其已然建构之义理系统,则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特别是在儒家或儒学并非严格意义之学派、学说或所谓「一家之言」的历史背景之中,我们究能如何斟定以流播中土的思想文化为根柢为滋养的儒者形象并为其人格理想铺开一道「履道坦坦」的正途,更非易事,因为就「儒学之为人学」的立场而言,我们便必须面对下列三大难题:

〈一〉「人间」的复杂诡谲如何能照明之?

〈二〉「人生」的苦痛艰难如何能破解之?

〈三〉「人性」的本质意义如何能阐发之?

印顺认为佛教最重「契理」与「契机」,儒教亦同,而儒所契之机乃人间普现之机——尤以吾人生命之机趣为核心。由此,吾人当可进一步发现:儒所契之理则显然为人生之理——此即「人之生也直」的正道,亦即以孝悌为经,以忠恕为纬的「仁道」。至于儒家论「人性」,实乃价值理想之论,而少了事实之学与客观之说所需之思辩。总而言之,儒家重生重有,说天说地,论人论物,其实都在「生之为德」与「生之为性」双辔并驾并行之下,突出人本位的殊胜之意,而这和佛教由空入有,转识成智,并在人与佛的无尽对比之中,超出「人本位」,而终于建立「佛是圆成之人,人是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