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佛教伦理学 >>

人间佛教的伦理学视野(2)

分享到:

(三)人佛之间


[1] 释性广《人间佛教禅法及其当代实践——印顺导师禅学思想研究》,台北,法界出版社,二00一年,页73。


p11

(四)出世与入世之间

(五)小乘与大乘之间

本来,佛教乃自有其超凡脱俗的「人观」,然而,在「人身难得」的实然轮回观点下,如何出离、如何解脱与如何成就无上佛道竟几乎一以贯之。可以说,几乎是在不必预设本体论的前提之上,吾人就可以发展「依身起修」的广大梵行,而其中更有甚深妙义以及种种不可思议法门,值得吾人通过身心之分合、悲智之双向以及教法偏圆与顿渐之别、吾人根机利钝与深浅之判,来认真从事「体相用」赅而存之的人格锻炼。如此,乃能共三乘为一乘,而一径上达于涅盘寂静,终圆满成就菩提觉性。

对此,印顺的人间佛教乃不断追溯原始佛教之根本义--他深入「阿含」诸教,体认吾人身心之间的一体性、相应性以及二者不可分割的联属关系,这当然也同时穿越了生死之障隔以及人佛之间的无尽阶程,而终于开发出稳健可行的修行次第,这对中土大乘重「心」重「观」以至于重「人、佛、心三无差别」的究竟了义,实已作了微细而要紧的简择之功。由此看来,印顺似乎是在相当大的范围之内,以理性而平和的态度容忍了上述五种可能的二元论。而他之所以不急于脱小向大,也不斤斤于出世间法之斥有向空,以及真常教门之借「真」破「假」,其中真正之缘由也当在此。

原来,五蕴(色、受、想、行、识)之假合,乃吾人身心总和之相,而「持戒」之所以为世间善行之首,亦为修行次第之初阶,即旨在对治沉迷欢乐中的流转众生,从身心相契到「出生入死」(老子语),皆以三学(戒、定、慧)之履践为一己修克之道;其间,所谓「生死解脱」,实非耽着个体存有之入世之途,而是「从法性空寂中,广行利益众生的大行,到觉行圆满,得无上菩提--成佛,那就是『自利利他』的圆满。」[2]如此,觉行圆满之光照乃能通透身心之障与生死之隔,而终于在「人成即佛成」解脱道中,同时圆满人间,圆成人性。至于「出世入世无碍」的理想,则终可在小大无殊、偏圆同体的实践过程中,根本化解古来诸多伦理殊途徒然制造「卓越」与「圆满」二者对立的难题。

因此,「出入之间」已俨然显豁了身心一体、生死一如、小大俱全以及人佛共乘的殊胜意义。而若由此来对比儒佛二教之差异,似乎可以发现:以成圣成贤为鹄的的儒教修为乃立基于心性论的意义础石之上,并进而在「人间」既有而实有的场域中发


[2] 印顺《佛在人间》,台北,正闻出版社,一九七一年,页240。


p12

展吾人之生命,同时依「人文化成」之正途,造就富含德能意含的「自我」为圆满之「人格」--「人格」者,即以吾人之「在己」、「为己」而「成己」的自我超克与自我实现之道,作为吾人自我成就的根本原则。如此,依人心、人性、人伦、人道以至于人间终极理想之实践,吾人乃能充分认定儒教之为「人文之教」的真实意义。

至于人间佛教则已善自将实有之论与生命之义两两相融,而一径上达于超越之论,并由此转世间意识之执与宇宙本体之观于「即人成佛」的真实大法,其所以能出入无碍于诸多二元论,即因其以觉性为本,乃能善破吾人迷执之情识,这和儒者之以人心与道心为对,同时在「存天理,去人欲」的艰难事业中多所游移,多所迟疑,并多所犹豫,显然多了一份以「定力」克制吾人情欲,以「觉心」对治吾人迷执的妙智与善慧。印顺指出宋明理学家也许是受到不了义的佛法--真常唯心论的影响,而出现「人心即人欲,道心即天理」的泛一元论,则显然有其源自人间佛教立场的观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