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佛教伦理学 >>

人间佛教的伦理学视野(5)

分享到:


[9] 前揭书, 页314。


p15

成之佛」的佛性观。其间,如何「以『信』庄严净土,以『智』清净身心,以『悲』成就有情」,便是学佛以究竟成佛的必备功课了。[10]

而人间佛教之重「生」与重「人」〈为了对治佛教世俗化之后,重「死」尚「鬼」的偏差〉,则一方面与儒教同一意趣;一方面,则更显中庸之精神,以便出世入室之间永保均平与和谐——悲智圆融以体现生命之真谛,旨在突显情理之均平,而空有无碍则是在肯定世界之余持续探索吾人存在〈或「实有」〉之一切境况,以上达身心物我之和谐。可以说,佛教乃因此生此世之「有」而起无尽之悲情,也同时因此生此世之终归于「空」〈此「空」之发生义乃假借方便之说〉而生无穷之智。如此,起悲兴智的主体智慧已无「主体」可说,而论空谈有的客观知识又何「知」何「客」之有?

印顺所以一再强调「学佛就是向圆满佛德去修为」,并一再宣称「佛即人性的净化,进展到究竟无上的地步。」[11]即是将人生究竟解脱之道与毕竟圆满之道合而为一。解脱重智,圆满重行,二者都已然超脱一般伦理主义与人文主义者的思考范畴及行动界域。不过,印顺仍然方便善巧地说「佛法是救世之仁」。[12]应是情有独锺,意有所极,在人生忧苦与人文灾难接踵而来之际。

传统儒教既重人文之教与伦理之法,所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是和从「空相应缘起」,以悟入无常、、无我,以体现涅盘寂静的佛法大异其趣。[13]而「法身」之说、「佛性」之论,则更不是中土本有之宗教所能想望。然而,在如实理解心性本来相即相应的儒学传统中,虽无此一解脱路向,但却自有其在人间修身以成人的的一套教法。因此,在同样关怀此生此世的前提下,说儒佛之间有相应相契之处,其实是以此一入世之关怀〈关怀此生此世之「有」〉为主要依凭。也就是说,舍此依凭,儒佛乃各奔异程,各有殊途——其间,颇值得关注的是佛法空有无碍之智所引领的禅修生活所以在儒教中付诸阙如〈当然,儒教自有其定静安虑得的修行之道〉,理由不容混淆,而其中寓含之严正之理与严格之判,更不许吾人含糊带过。

因此,人间佛教最大的挑战莫过于人生此世,人身在世,人成此成此生此世,而


[10] 前揭书,页125。印顺以「信、智、悲」三德为佛教之实践之道,亦即佛教道德实践的基本路向,乃一方面依佛之所说,以探佛教真实之义;另一方面,则是面对中国佛教之发展,惊觉中国佛教已有所歧出与沦落之余,仍一心坚持笃行实修之途,以大发其「成佛之道」的真实之论义与实际之心得。

[11] 前揭书,页326-327。

[12] 前揭书,页165-242。

[13] 印顺《净土与禅》,台北,正闻出版社,一九七0年,页150。


p16

任何修行者都得随时扫除「避世逃世」之讥诮,并必须一心戒除「俗化腐化」之危机:

而什么是本质的佛法?当前的佛教现况,无论是汉传、藏传还是南传佛教,到底有些什么「契应正理」的长处与「不契正理」的流弊,值得吾人引为借鉴?人间佛教的行者,又要如何面对烦恼,安身立命,从而培养出智德兼备的人格?思虑这个问题时,都不约而同会触及到「禅修」此一重要议题。亦即,无论是对于时代佛教的风貌有所省思,还是因着省思而探索佛法的本质,这两个学问的进路,都必然要处理有关「禅修」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