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人间佛教 >>

大陆人间佛教六十年——邓子美(8)

分享到:

五、大陆人间佛教多元发展的典范

大陆人间佛教思想的发展不但在每个历史阶段都留下了时代印记,而且有着不同于中国台湾的多元宗风特色。茗山法师、净慧法师、真禅法师就分别体现了弥陀净土、南禅与华严宗的人间化。依据何建明的研究,还有由觉光法师所代表的台宗人间化。由于这已越出本题范围,兹略。

首先,净慧法师(1933—)兼取了虚云和太虚两位大师的思想,并使之融为一体,代表了佛教中国化的卓越代表——禅宗的人间化趋向。他首倡的“生活禅”,是人间佛教禅宗化的体现。他指出:“在现时代弘扬佛法,首先要大力地宣传人间佛教,将佛教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现实生活始终是佛教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我一直提倡‘生活禅’,并提出‘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口号,并将之展开为:在尽责中求满足,在义务中求心安,在奉献中求幸福,在无我中求进取,在生活中透禅机,在保任中证解脱;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合于大众……等修行理念。这些理念比较全面地提示了人间佛教的内涵。”

他把人间佛教理念落实于禅门当下,是鉴于近百年来,“有相当一部分人在接受佛法的过程中,因过分强调出世和死后解脱而偏离了中道,不知不觉滑入了与现实社会相疏离的消极状态,”或如太虚所指出的遁迹山林,自绝于人群,忽视了社会责任与义务;或孜孜于死后解脱,热衷于度亡,忽视了当下之解脱。因而要在现实社会的“生活中实现禅悦,在禅悦中落实生活”。“生活禅”是不脱离社会生活的以参禅为主的对佛教根本——解脱的追求。

净慧认为:“生活禅”也是南宗禅六祖慧能思想,即《坛经》思想在现实“生活中、修行中”的“运用”。他甚至认为:“生活禅是最难的修行法门”,“是最契合如来本怀、契合历代祖师本怀的法门”。这就是说,生活禅也继承了达摩如来禅的内在精神,六祖祖师禅的内在精神,是禅法一贯精神的现代展现。以这一精神指导参禅,净慧点出了具体途径:破执——修证——开悟——保任——度众生。但他也承认,这只是佛法万千法门之一,颇有难度,但万法总归一,——各种法门,包括净上法门调服妄心的目的是一致的。从起步开始,他还指明了“生活禅的次第是:发菩提心,立般若见,修息道观,入生活禅”。

对大乘佛教与南传佛教的关系,悲与智的关系,经教与宗门的关系,生活与信仰的关系,理悟与事修的关系等问题,净慧也有深入的理解与阐述。特别是继承着达摩“藉教悟众”的思想,净慧主张参禅必须“有很好的教理基础”,“要力戒狂禅,同时也要避免文字禅、葛藤禅。”在具体的参学修行方面,净慧也根据经典与个人体会,总结出不少要诀,比如“如何参话头?”“禅观十善”,“念佛与调五事”,“居士六法”等。尽管其中不少都是常识性的内容,但在民间充斥着对佛教的扭曲与误解的大环境之下,普及相对于神佛不分的民俗信仰而言的“正法”,仍可起很大作用。净慧归结说:“生活禅来源于祖师禅的精神和‘人间佛教’思想,目的在于落实人间佛教理念,进而把少数人的佛教变成大众的佛教,把彼岸的佛教变成现实的佛教,把学问的佛教变成生活实践的佛教”。这一解说,至少在中国大陆颇有其独特性。秉承净慧法师理念,从1993年开始,柏林寺在内地首创并连续举办了14届生活禅夏令营,摄取并影响了一批精英,其未来潜力未可估量。柏林寺也因其弘法活动成为华北人间佛教重镇。

茗山法师(1913—2001),俗姓钱,名延龄,江苏盐城人,太虚法孙。自幼随父学习儒家经史。因家贫,未能进新式小学读书。1932年依建湖罗汉院释宏台出家,后在镇江焦山定慧寺受戒,并入焦山佛学院学习。1935年,太虚至镇江讲经。茗山早在出家时已听宏台讲,太虚乃当代最有道德学问的高僧。这时听说太虚来镇江,立刻渡江,奔太虚驻锡的太平寺,拜见太虚。太虚见茗山虽瘦小,但清秀沉静,堪可造就,即让他当自己的侍者,随侍太虚讲经。次年,经太虚推荐,赴武昌世苑图书馆研究部深造。抗战前期,茗山在湖南衡阳组织佛教会及佛学讲习所。1942年任未阳金钱山寺住持,创办僧众彻悟学校。1943年,太虚应邀弘法湖南,茗山自始至终随从。抗战胜利后,太虚命茗山赴长沙指导湖南省佛教会的整顿工作并继任宁乡沩山寺住持,筹备世界佛学苑沩山预习院。1946年茗山回到了江苏,在焦山佛学院主持教务,主编《中流》月刊。194了年被选为中国佛教会理事。自1951年起,任焦山定慧寺住持。1957年任中国佛教协会理事。1980年后,历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副会长,江苏省佛教协会会长,南京栖霞山寺、句容宝华山隆呂寺、镇江焦山定慧寺、无锡祥符寺住持等职。2001年6月1曰圆寂,享年88,僧腊70,戒腊67夏。茗山法师对人间佛教的提倡并非“徒托空言”,他更一贯身体力行,仅此就感动了无数人,带动了无数人。

首先,他大力扩展国际佛教友好交流与两岸三地佛教的友好交往。早在1979年,他第一次参与了中国佛教协会的工作,也在京陪同朴老接待了“港澳佛教代表团”。同年,他在自己一手恢复起来并正式对外开放的镇江焦山定慧寺接待了香港圣一法师、旅居美国的寿冶法师。从此接待海外佛教同道成为他的日常工作。1981年,他首次应邀赴香港讲经,为大陆佛教重树了良好形象,“也解释了一些怀疑和误会。”其后又多次赴台湾、香港讲经传戒。这些为香港佛教徒拥护回归祖国,为台湾佛教徒心系和平统一,都产生了一定影响。1982年,他首次赴泰国访问。迄2000年,先后还对斯里兰仁、韩国、日本、印尼、新加坡等国作了多次友好访问交流。这些,加深了彼此的了解,也与海外佛子结下了深厚法缘。赵朴初将进行国际友好交流作为“三个优良传统”之一纳入了其人间佛教思想体系。茗山法师所作就是对这一理念的实践。

第二,关怀社会,弘法利生。人间佛教思想的重要特征就是不逃避社会,脱离社会,而是关怀社会,这也是佛教的弘法利生传统在现代的光大。“多作社会福利”,不但是茗山法师的临终嘱咐,也是他的座右铭。80年代以来,他不顾身体多病,不辞辛劳,先后应邀前往崇明广福寺、贵阳弘福寺、连云港海宁寺、无锡开元寺、天长护国寺、苏州寒山寺与西园寺、扬州高昱寺、上海宝山寺、奉化雪窦寺、宁波居士林、深圳弘法寺、普陀山、九华山等处讲经。在他的支持下,无锡祥符寺、射阳息心寺、盐城永宁寺、建湖罗汉院、山东五莲山光明寺等寺院得以重建恢复,并先后住持宝华山隆昌寺、南京栖霞山寺、焦山定慧寺、无锡祥符寺等十余名寺。他本人与这些寺院为救助自然灾害受灾灾民,支援、兴办社会福利事业的捐款捐物数以千万计,并且有求必应,书写墨宝、序跋,题写楹联、匾额结缘,在许多亲聆他教诲的人们看来,茗山法师就是活脱脱的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