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王杨广和天台智者大师(8)
时间:2008-07-15 17:37来源: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2期作者:袁刚 点击:
[33] 《隋书》卷八○《谯国夫人传》。
[34] 《国清百录》卷四《智者遗书与临海镇解拔国述放生池》。
[35] [37] 《隋书》卷五八《柳 传》。
[38] [40] [42] 《隋书》卷七六《诸葛颖传》、《王胄传》、《潘徽传》。
[39] 《旧唐书》卷七二《虞世南传》。
[41] 《集神州三宝威通录》卷中。
[43] 《资治通鉴》卷一八五唐高祖武德元年三月。
[44] [89] 《国清百录》卷二《王答蒋州事第三十四》。
[45] [55] [56] [57] [59] [80] [97](114)(118)(123)(126)(127)(153)(154) 《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
[46] 隋炀帝:《江都宫乐歌》,首联为:“扬州旧处可淹留,台榭高明复好游。”见逯钦立辑《先秦汉魏南北朝诗•隋诗》卷三。
[47] [79] 《续高僧传》卷一四《京师崇义寺释慧頵传》、《苏州武丘山智琰传》。
[48] [58] [60] [62] 《天台九祖传•四祖天台教主智者大师》。
[49] [51] 《国清百录》卷二《秦孝王书第二十三》。
[52] [61] [63] [82] [85] [87] [96](104)(115)(125)(150)(151) 《佛祖统记》卷六《四祖天台智者》。
[58] 《广弘明集》卷二七《晋王杨广受菩萨戒疏》;《国清百录》卷二《王受菩萨戒疏第二十六》。
[64] [66] 参见山崎宏《晋王广の四道场》一文。《资治通鉴》卷一八一隋大业六年正月条:“常以僧、尼、道士、女冠自隋,谓之四道场。”把四道场说成是僧、尼、道士、女冠四种人,乃错。
[65](140) 《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丙。
[68] 《旧唐书》卷一九二《王远知传》。
[69] 《隋书》卷四四《徐则传》。
[70] [74] 《续高僧传》卷九《隋东都内慧日道场释智脱传》、《释法论传》。
[71] 《江都县志》卷一七《寺观》。
[72] 《续高僧传》卷一五《义解篇•论曰》。
[73] 张怀瓘:《书断》;《太平广记》卷二○九《僧智果》。
[76] 《辩正论》卷三。
[77] 《续高僧传》卷一○《建康奉成寺智文传》。
[78] 《广弘明集》卷三○载有隋炀帝《舍舟登陆示慧日道场、玉清玄坛德众一首》,诗云:“天净宿云卷,目举长川旦;飒洒林华落,逶迤风柳散。孤鹤逝追群,啼莺远相唤;逆舟水处尽,画轮途始半;江浐各自遥,江西并与叹;已熏禅慧力,复籍金丹杆;有异三川游,曾非四门观;于焉履妙道,超然登彼岸。”
[98] 《隋书》卷三一《地理志》下。
[99] 《隋书》卷五六《令狐熙传》。
(100)(120)(122)(124)(129)(130)(131) 《国清百录》卷三《遗书与晋王第六十五》。
(102)(119)(121)(133)(134) 《国清百录》卷三《王与上柱国蕲郡公荆州总管达奚儒书》、《王谢义疏书第五十一》、《重述还天台书第五十三》、《王答遗旨文第六十六》、《王遣使入天台建功德愿文第六十七》。
(105)(108) 《国清百录》卷二《王入朝遣使参书第四十三》。
(107) 《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作“王积”,实乃王世积,见《隋书》卷四○《王世积传》。
(109)(110) 《国清百录》卷二《王在京遣书第四十五》
(116) 《国清百录》卷二《王谢天冠并请义书第四十八》;《王重请义书第五十》。
(128) 参见山内舜雄《天台智者大师と炀帝の关系についし》;谈壮飞《名僧智 死之疑》。
(132) 《天台山记》,见《大正藏》第五一册。
(135) 〔日〕安澄:《中论疏记》,载《大正藏》第六五册。
(136)(147) 《隋书》卷四五《文四子•房陵王勇传》。
(137) 《续高僧传》卷二六《齐相州鼓山释道丰传》。
(138) 《北史》卷一四《隋文献皇后独孤氏传》。
(139) 《隋书》卷三《炀帝纪》;《善贝律•毗婆沙》卷六。
(141) 《众经目录》卷七《总录》。
(143)(144) 《续高僧传》卷一七《清禅寺昙崇禅师传》。
(148) 《隋书》卷二五《刑法志》。
(149) 《隋书》卷三《炀帝纪》。
(152) 参见方立天《论隋唐时代佛教宗派的形成及其特点》,《魏晋南北朝佛教论丛》,中华书局1982年版。
(155) 参见何德章《隋文帝时江南的控制及其失策》,《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江淮政治地域与隋炀帝的政治生命》,《武汉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王永平:《隋代江南士人的浮沉》,《历史研究》199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