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历史 >> 中国佛教历史综论 >>

唐代《道僧格》研究(4)

分享到:

   北魏时期的僧尼之法,由于“不得为俗人所使”,到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0),因“诸僧尼时有过失。内律佛制不许俗看”,乃敕撰《众经法式》十卷约束僧尼。(注:《历代三宝记》卷12;《续高僧传》卷2《达摩笈多传》。)《众经法式》内容已佚失,从上述记载推知,这是继《僧制》之后另一部约束僧尼行为的规范性文件,其主要特点是:由皇帝下令敕修;内容更加丰富,多达十卷;针对“内律佛制不许俗看”的特点,而将该法律文件公开;具有惩戒僧尼过失的功能等。
   唐太宗贞观九年(635),沙门玄琬卒。在其临终前,上遗表请沙门犯罪不应与百姓同科。次年,唐太宗命人“依附内律,参以金科”,制定了“条制”。《广弘明集》卷28《度僧天下诏》记述了此事。对于《条制》的内容,诏书中有所披露。为更清楚地认识其与《僧尼令》的关系,现列表如下(参见表2)。


    
     表1
  
   从这份诏书中所涉及的“条制”内容看,与《令集解•僧尼令》中的6条法律条文有关。那么,唐太宗贞观十年制定的《条制》,是否就是《道僧格》的内容呢?日本《养老令》的私撰注释书《僧尼令集解》第21条“准格律”条对“条制”作了如下解释:“条制外复犯罪,谓令条云。苦使,条制之外,复犯罪也,谓违内律之罪,律令无罪名是也。条制,格也,此令无是格,故云制也。”(注:黑板胜美主编《新订增补国史大系•令集解》卷8,吉川弘文馆,1995年8月第9版,第246页。)从《令集解》中对“条制”的解释看。条制是格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令中没有相应篇目的格,因唐令中没有《僧尼令》的篇目,所以关于道教、佛教管理的法规《道僧格》也就经常被称为。条制”了。

     表2
(条制)(《广弘明集》卷28)         《憎尼令集解》
假托神通,妄传妖怪      凡僧尼,上观玄象,假说灾祥,语及国家:
               妖惑百姓。并习读兵书,杀人奸盗及诈弥得
               圣道,并依法律付官司科罪(第1条)
谬称医筮,左道求财      凡僧尼,卜相吉凶,及小道巫术疗病者,皆
               还俗。其依佛法,持咒救病,不在禁限(第
               2条)
造诣官曹,嘱致赃贿      凡僧尼有事须论,不缘所司、辄上表启,并
               扰乱官家,妄相嘱请者,五十日苦使;再犯
               者,百日苦使(第8条)
               凡僧尼,将三宝物饷遗官人,若合构朋党,
               扰乱徒众,及骂辱三纲、凌突长宿者,百日
               苦使(第4条)
钻肤焚指,骇俗惊愚      凡僧尼,不得焚身、舍身。若违及所由者,
               并依律科断(第27条)
部内有违法僧不举发      凡任僧纲,必须用德行能化徒众,道俗钦仰,
               纲维法务者。所举徒众,皆连署牒官。若有
               阿党朋扇,浪举无德者,百日苦使。一任以
               后,不得辄换。若有过罪,及老病不任者,
               即依上法简换(第14条)

   综上所述,唐代《道僧格》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最早源于北魏的《僧制》,后屡加增修,到唐太宗贞观十年形成了“条制”,上升为格,成为祠部管理宗教事务最重要的法规文件。

   2.《道僧格》与《祠部格》的关系

   在中外古代文献中,多次出现了《道僧格》、《祠部格》的名称,中国古代的法律、宗教典籍中也保存了许多唐代关于僧尼、道士格的条文,因而,如何认证《道僧格》与《祠部格》的关系?《道僧格》是否为《道格》与《僧格》的合称?已成为复原唐《道僧格》的关键所在。

   其一,关于《道僧格》与《祠部格》的关系。
   众所周知,唐代尚书省礼部的祠部司是管理道、佛等宗教事务的机构,按《唐六典》卷6、《唐会要》卷39的记述,唐格是以尚书省六部所辖二十四司的司名为篇名,唐代存在《祠部格》是毫无疑问的。
   在唐人的记述中,曾多次出现过《祠部格》的名称,如《白氏六帖事类集》卷26引《祠部格》:“私家部曲、奴婢等,不得入道。如别敕许出家,后犯还俗者,追归旧主,各依本色。”另据《白孔六帖》卷89“僧”条引唐《祠部格》中的“度人格”条云:“王公已下薨,别敕许度人者,亲王二十,三品已上三人,并须亡者子孙及妻媵,并通取周亲,妻媵不须试业;若数不足,唯见在度,如有假冒,不在原首之限也。”日本僧人圆仁在其《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2“开成四年九月”条中也两次提到唐格,从文中的内容看,似指《祠部格》。现抄录如下:

   祠部 牒
   上都章敬寺新罗僧法清
   右请准格:所在随缘头陀
   牒得前件僧状称:“本心入道,志乐头陀。但是名山,归心礼谒。经行林下,所在寻师。学迦叶之行门,进修佛理。请准元和元年四月十二日敕……谨检格:僧尼有能头陀者,到州县寺舍,任安置将理,不得所由恐动者……”

   另据《唐律疏议》卷3“除免比徒”条引长孙无忌等疏议云:“依格:道士等辄著俗服者,还俗”;“道士等有历门教化者,百日苦使。”在日本《养老令》的注释书《僧尼令集解》中,明确指出上述两条是《道僧格》的条款。那么,唐《祠部格》与《道僧格》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
   从上述唐代文献中所引的《祠部格》看,其与《僧尼令集解》中所援引的《道僧格》条文同为关于道、佛方面的法规。依常理推断,唐代不可能有两部关于道、佛事务的格,《祠部格》中有关僧尼的法律规定与《道僧格》如出一辙,说明《道僧格》就是唐代《祠部格》中的内容,独立成篇。